小时候,老师问,“1加1等于几”,我们会毫不犹豫、兴奋地、响亮地回答“1加1等于2”。
“2”成为唯一的标准答案后,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处世方式。因为“2”,我们认为世界是二元结构的,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因为”2”,我们以为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掌握了真理,就能通行天下,为所欲为。因为“2”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在人生中,我们常常四处碰壁,犯了错误,翻了跟头,付出代价。在种种摸打滚爬中,我们渐渐发现,“1+1”并非唯一答案:
“1+1=3”,一男一女,结婚生一子,家庭单元由2变3。
“1+1>2”,或“1+1<2”,单位党政一把手,合则聚,使团队产生“>2”的正能量;离则散,使团队产生“<2”的负能量。
“1+1=王”,“王”字,由“一”“+”“一”组成。
……
打破了“1+1=2”的思维模式后,我们会跳出固有框架,发现第3选择,看世界不再偏执、不再顽固,而会追求世界的多元化、选择的多样化。
第3选择是什么呢?《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柯维认为,面对任何问题,大家惯用的第1选择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2选择就是按照“你”的方式。冲突点往往在于,到底是你的选项好,还是我的。不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有人觉得受伤或牺牲。第三选择不是“听你的”或者是“听我的”,而是寻求“协同”,找到我们“共同的方法”。
在家庭,谈恋爱的男女或结婚后的夫妻面对冲突,如果坚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闹得彼此分崩离析。第3选择告诉我们,感情的世界不论对错,只讲理解。如果爱,就要学会包容。
在项目部,当村民或分包队伍阻工,如果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仅凭口舌,难以化解纠纷,舌战于解决问题无益。第3选择告诉我们,用同理心倾听,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超越彼此的立场,寻找协同,更能解决矛盾。
在单位,一些领导干部常常发牢骚,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可这些人,跳槽到其他单位却往往成了风云人物。第3选择告诉我们,抱着挑剔、苛刻的条件去挑选人才,往往会觉得无才可用。因为人无完人,选人要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冲突无处不在。遇到冲突时,我们既不希望“以牙还牙”,也不希望妥协迁就,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第3选择”,有更多开启我们第3选择思维的故事。
强是个“80后”派遣员工,有多年铁路施工经验,担任工程部长。一次,外单位正往他这个项目开始架梁。架梁任务非常繁重,桥梁垫石强度影响着架梁。项目领导把检验垫石强度的重任交给他。他抽样检查了垫石强度,回来报告,强度符合要求。谁知,外单位在架梁过程中发现垫石强度不够,架梁存在着质量和安全风险。强由于没有和第三方检测的强度进行复核,细小的工作失误延缓了对方单位架梁工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他本以为领导会对他痛骂一顿,进行严厉处分,内心非常不安。谁知,项目领导心平气和地安慰他,仔细询问检测过程,分析原因,邀请第三方复测,找到有问题的垫石,并鼓励强,放下包袱,带领技术员对强度不够的桥梁垫石进行技术处理。强为了将功补过,日夜守护在现场,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处理好了垫石强度问题,尽量减少对方架梁损失。在随后的几条铁路施工里,强所管辖的垫石再也没有发生过强度不够的问题,而其他相邻的标段或多或少总在反复出现类似问题。经过若干年,项目领导培育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铁路领军人物,强也由于工作突出,成长为优秀的项目总工。
强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当初对强进行经济性处罚,或免去他的职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毁掉强的前途。项目领导用第3选择,包容并帮助这个年轻人,使他在失败的经验中成长成熟成才,最终带出了一批能征善战的人才队伍。
第3选择,是创新性思维模式,它将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停止无谓争端,创造性解决问题,改变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