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搅拌楼里的多面手

发布时间:2015-09-07阅读次数:

在中交二航局成贵铁路CGZQSG-4标段犍为制梁场工作的拌和站站长崔方敏为人爽朗细致。自从项目全线推行拌和站信息化动态监控系统以来,搅拌楼里仿佛来了个多面手,连带着他也跟着变化起来。

成本管家

83日一大早,接到浇筑令后,崔方敏与试验员一同来到搅拌楼,将混凝土配合比一一录入了信息化系统:水,水泥、骨料、矿粉......而系统则会在拌和过程中动态反馈实际用料情况。在系统里可以清晰查询到这一方混凝土的用料详情、标号、拌和时间与浇筑部位,就像一张开给混凝土的“身份证”。

信息化系统给每一方质量合格的混凝土都开出了独有的身份证,具有极高的可追溯性。通过它们,崔方敏可以轻松统计生产数据,进行经济成本分析。

隐形指挥

材料到位后,在崔方敏的协调下,搅拌楼在机器运作声中忙活起来。不时有工人来询问崔方敏,然而在他看来,现场指挥另有其“人”:信息化系统内部从材料投放到搅拌时间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与规范,一旦违规,便会根据系统警报等级向包括业主、监理在内的多方发出警报短信。“系统规定一盘混凝土拌和时间必须达到120秒,少一秒都不行。”对这个隐形指挥的严厉性,工人们毫不怀疑。

质量门禁

超标警报的混凝土怎么处理?83日崔方敏操作的浇筑令中,便有0.9方拿不到“身份证”的混凝土。这批混凝土是用于箱梁封端的,而搅拌楼一盘混凝土的标准方量是1.6方:搅拌量越少越难控制外加剂掺量偏差。由于水管控制不当,系统显示减水剂超标,发出了中级警报。工人们给水管加了个阀门,避免后续小方量搅拌出现类似问题。

崔方敏与监理一起将混凝土运到了附近的施工便道上,组织工人对便道的坑洼进行维护,并拍了几张现场照片,“中高级警报的混凝土只能弃用,处理照片必须上传到信息化系统中,否则无法闭合。”

系统运行之初,项目出现超标混凝土的频率一度高达16%。经过一年的时间,崔方敏明显感受到项目混凝土质量的提高。今年二季度以来,他所在的拌和站混凝土弃用率在1%左右。信息化系统这道质量门禁将拿不到身份证的混凝土挡在了施工现场外,也帮助下一批混凝土的办证路走得更顺畅。

  

    “有了信息化系统的帮助,我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混凝土成本管控上。”崔方敏对自己下一步的工作十分明确。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