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点睛之笔画嫁衣

发布时间:2015-11-23阅读次数:
无论多么巨大的投资,多么宏大的工艺,建起一座大桥的背后,总有一些少有人注意的细节,堪称“点睛之笔”。承台、墩身、帽梁……在这些大工艺完成之后,终于,这次该轮到修饰工登场了,他们正在用双手在武汉市四环线上画出一件又一件“完美嫁衣”。
修饰工人周治华与70个墩子结了缘。这天,天还没亮,周治华起了床。跟往常一样,他必须在6点10分起床,为了7点钟上班做好充分准备。
一个小黑桶、一台抛光机、两把铲刀、一双手套和三五张砂纸,就这样,周治华出发了。一般情况下,一个人,需要平均花上两三天时间,方能把一个墩子修饰得光滑、灰白,只有这样,一件“新衣”才算完成。
“修饰工很少,甚至于,可以没有专职人员。”在这8.599公里长的作业线上,像周治华这样的修饰工并不多。他五十有余,在这个概算达52亿多的项目里面,99%的人并不知道他,他的另一个名字——修饰工,恐怕只有1%的人不曾知晓。
不过,这座长江上最宽的大桥,在二航局受到的关注度名列前茅,修饰工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他们用一块又一块砂纸,一寸一寸反复修饰,这最后一环的点睛之笔,与他们的努力密不可分。
“您做的是最后一步了吧?”记者蹲在14米高的脚手架上,与正在耐心“作画”的周治华交谈。他蹲在只有一双脚掌宽的支架横梁上,点点头,笑开了,鱼尾纹粗且深。冷风一吹,他顺势用袖口擦了擦鼻孔边的晶体。
此时,周治华一手一把铲刀。左手端着水泥,右手铲着水泥,涂抹一层,再一层,三层过后,修理平整,继续向前,如此反复……他正在用水泥缝合着墩身与帽梁之间近5公分宽的接缝。在等待缝合的水泥彻底干透的过程中,修饰工会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仔细检查墩身表面的其他地方。
在此之前,他还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每个步骤都不可缺失。抛光机通上电,小心翼翼地接近桥墩表面,一分钟不到,突起的疙瘩被打磨干净;戴上手套,拿起一张A4纸三分之一大小的砂纸,“嚓嚓嚓”,灰尘扬起,瞬间,墩身呈现出光滑而灰白的表面。
看似没有技术难度的工作,却并非那么容易。修饰工人周治华一直在与尘土抗争。这份工作比起他之前漂泊的十年,面对的尘土,有过之而无不及。来自拥有80%农业人口的重庆丰都县的他,土地早已经退耕还林,习惯了背井离乡,在江苏做过纺织工人,在浙江大理石厂干过抛光打磨。
如今,25岁的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他更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只为收获一个好结果,更为大桥的修建添色彩。
“好看,就够。”这是周治华想要的结果。站在红色的支架上,14米的高度,一待就是10个小时,从上到下,修饰好每一个缺陷,仅此而已。修饰工人却不会知道,曾有人夸赞“墩身很光滑”“T梁表面很白很干净”……
这座大桥在日升月落的变换中不断变化,修饰工置身其中,不会留下名字,只是留下一片混凝土的灰白。对周治华来说,是70个墩身的灰白,更重要的是,这灰白背后,是一个群体,只为不留痕迹,为他人做嫁衣裳。
“老师傅,今天能做完吗?”一起帮忙的小哥,戴副墨镜,他们本打算今天拆掉支架。
“哪里有那么快,明天差不多。”
“不急,不急。”
……

第二天,脚手架和支架顺利迁移,等待他的是下一项同样的工作,直到70个墩身全部完成……日积月累,武汉市石咀民俗文化村的身后悄然挂起了一件件“嫁衣”。那位站在最后一个岗位上的人,名叫修饰工。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