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江西赣江新干航电枢纽W3标泄水闸开始浇筑第一仓混凝土,并于21日顺利完成2#底板齿槽的浇筑施工,由于浇筑施工期间恰逢赣江流域出现持续性的低温雨雪天气,项目部全体员工不畏严寒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克服低温所带来的种种生产困难,谱写了一曲寒冬中暖心的赞歌。
一、寒潮来袭
受南下寒潮影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的三湖镇,进入1月中旬以后,气温骤降,风雨飘飘,最低温度达到-7℃,迎来一年之中最冷天气。江西新干航电枢纽W3标工程位于新干县三湖镇赣江水道中,冷冽的江风使户外施工条件更加艰苦,工程建设更是备受挑战。
由于气温降至摄氏零度以下,加上持续性的阴雨天气,到施工现场必须得全副武装——军大衣、手套、雨衣、雨鞋齐上阵。穿着雨鞋踩在围堰基坑内的砂石上,脚心被咯的实在难受,特别是当踩在集水坑里,一股寒意透过雨鞋直达头皮,真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加上赣江边阵阵的寒风吹打在脸上,顿时感觉像冰刀刮过一样,时间一长,整个人都被冻得失去了知觉。
“由于去年十一月份超标准的洪水,我们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而在今年三月份汛期来临之前必须完成泄水闸所有的底板施工,否则到时候围堰拆除,就只能等明年的枯水期了。”负责泄水闸施工的工程部部长忧心忡忡。“因此,在一枯期间主要抢抓泄水闸施工进度,因为船闸右侧全年纵向围堰填筑区在泄水闸2~4#闸段(即3#~5#闸墩),此区域作为泄水闸施工重点。计划首仓混凝土浇筑节点在3#底板最先施工,确保2016年3月20日前4#闸墩施工至37.0m高程,3#、5#闸墩施工至32.0m高程。在2016年3月31日前形成船闸全年围堰,具备安全度汛条件。”
二、为混凝土开防寒配方
“必须在1月20日前浇筑第一仓混凝土,这是我们对业主的承诺!”项目经理在2016年1月份生产调度会上如是说到。命令下达,负责泄水闸施工的工程部部长和他的兄弟们当即立下军令状,并将已经制定好的施工方案向现场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0日前后,赣江流域气温将持续下降,早晚温差最高将达15℃左右,这样大的温差,很可能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冻结或浇筑完成后出现裂缝?”怎么样解决这个难题,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
试验室主任亲自带队组织试验员进行低温情况进行混凝土配比试验,试验员通过严控胶凝材料用量,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配制混凝土,有效控制浇筑完成后出现有害裂缝,通过添加防冻剂,有效防止混凝土在浇筑时出现冻块;在浇筑过程中,通过控制混凝土的入仓温度,并在浇筑完成后及时用放水土工布进行覆盖,为混凝土披上一层“冬装”,以保持混凝土的温度。通过混凝土测温仪的监测,使用土工布覆盖时混凝土表面温度8℃,里层温度20℃,比未进行覆盖时增加了2℃,通过采取合理的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内外温差不致过大,有效的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三、黑夜中的坚守
由于持续性降雨低温天气,给钢筋绑扎焊接和模板安装带来困难,原计划白天就可进行的混凝土浇筑,直到晚上才做好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白天最高温度还有5℃,到了晚上就降到0℃以下了,此时,围堰内的排水沟已经有结冰的迹象,为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减小因温度过低带来的收缩变形,工程部部长要求将原计划采用的70mm振动棒改为100mm的变频振动棒,加强混凝土的振捣。由于单次浇筑混凝土方量较大,现场采用阶梯法进行浇筑,从浇筑仓面一端向另一端阶梯推进,每层控制在50㎝以内。浇筑完一层后立即进行振捣,振捣时间以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并开始泛浆为准。
“晚上确实比较冷,特别是赣江边的冷风拍打在脸上,及时全副武装也还是顶不住。”回忆起晚上持续作业的场景,现场值班的技术员小杨不禁打了一个寒颤。“那有什么防寒妙招没有?”笔者问道,小杨笑嘻嘻的指了指头上的安全帽。原来在他的安全帽里面裹着一层棉帽,“之前冷风灌进帽子里,脑仁被吹的生疼,现在有了这层防护,好多了。”这个小发明经过试用,马上在工地传开。
待一层层混凝土有序的浇筑完成,并最终将2#泄水闸底板齿槽由13米高层浇筑至16米高层,时间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时分了,半夜的坚守,12个小时的持续施工,累积浇筑混凝土620立方米,顺利完成了泄水闸首个底板齿槽的浇筑施工,同时也标志着泄水闸施工局面的全面展开,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