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天完成一跨51.5m跨度箱梁支架的拼装和拆卸,仅仅16天。”沌口大桥副总工吴小斌站在十几米高的红色支架下强调。此刻,太阳爬出云层,他的脸上闪现红光,正享受着装配式支架箱梁带来的成就感——根据预计工期安排,每跨施工周期至少需要26天。
4月10日下午,沌口滩区引桥第4跨装配式支架箱梁浇筑正在进行。吴小斌知道工艺逐渐成熟,看着眼前的一切,他并没忘记那充满质疑、争论以及焦虑的几个月。“核心就是如何打破变与不变之间的矛盾。”他回忆。
装配式支架,是用螺栓将固定尺寸配件拼装成钢管支架系统,作为承力结构。其优势就在于把支架分为几个部分,不完全拆除,拼装便利,若运用得当,能彻底打破费时费力费成本的局面。
正是如此,这支2015年一举摘得“鲁班奖”荣誉的团队,打算放弃自己熟悉的焊割工艺,探索属于沌口大桥的“专利”——装配式支架箱梁施工,他们渴望将之在桥梁施工中推广。
去年夏天,战斗开始。项目经理、技术、测量、设备、物资管理人员展开讨论,争论的焦点直指箱梁宽度的变化(20米变化至24米)与支架尺寸的固定这对矛盾体。
显然,变与不变是工程师们最大的难题:固定杆件如何能够适应支架高度及宽度变化?多次实验之后,他们提出支架基础微调,并增设不同型号的调节钢管进行匹配,以达到适用高度变化的目的;同时,采用斜撑钢管一端固定,一端灵活调节,从而实现宽度变化。
这样,一切迎刃而解,整个庞然大物就像折叠帐篷一样,可自由调节高度和宽度。“图纸设计算是简单,不过,落到实际,才是挑战。”这是吴小斌当初的担心。
万事开头难,5个月前,实战开始,工程师们心怀忐忑。果不其然,完成全线第一跨装配式支架箱梁,足足花费了39天时间,这让所有人印象深刻。
那是2015年10月底,在沌口滩区引桥工区,装配式支架施工启动。常务副经理付望林皱了眉头,拿起水平尺,倒腾来倒腾去。因为支架设计有一个硬性标准——底面要平。而在桥梁施工现场,每次施工的地面条件都不尽相同。
难题正是来自于一公分的误差。理论上,所有流程都能按部就班,但在前期杆件制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留下后遗症;而在后期的拼装过程中,面对重达3800吨,单根钢管最大轴向力达364吨的最大现浇箱梁,必须像机械一样运转得精确无误,确保支架平稳。
又一场硬仗在现场打响。“拼装的参数有了,还得手把手教协作队伍,因为工人们第一次接触这种工艺。”吴小斌说。果然,新兵上阵,各种问题都出现了。当吊车和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钢立柱竖起来的时候,工人和技术员都傻了眼:误差较大,连接处根本就无法对齐。只有一公分一公分地微调,几个小时之后,最终成功。
经此一战,他们总结出快速安装的经验:从中间部位开始,四向连接钢管先安装,将拼装偏差转移到两边钢管上。就是这样,不变的箱梁支架在这座变化的桥上“走马上任”,36跨箱梁正一步步在高空出现。“完成速度其实还可以更快。”吴小斌对自己“以不变应万变”的功夫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