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高桥北盘江大桥合龙
山峦叠嶂、云海飘渺,北盘江如玉带般盘旋山中。高耸的索塔挺立在两岸山头,28对拉索、红色梁体与其融为一体如同即将远航的帆船,连起了贵州都格与云南宣威。9月10日,贵州毕都高速北盘江大桥合龙,让两地车程由4个小时缩短为1小时变得指日可待。
毕都高速北盘江大桥是杭瑞高速控制工程,大桥为连续钢桁梁斜拉桥,主跨跨径720米,为同类型桥梁世界第二,桥面与谷底距离564米,居世界第一,索塔高度269米,列世界第八,被誉为“黔滇第一塔”。
为了实现大桥建设蓝图,二航建桥团队驻守在黔滇之间1200多个日夜,发扬“勇于拼搏、敢于奉献”牢牢扎根山区的老贵州传统,运用“模块化钢桁梁自动顶推系统”等前沿技术让两岸实现完美对接。
营造“人和”项目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北盘江大桥打造“人和”项目初衷是因为全然不具备天时、地利的因素。
项目经理董正良,是一名“老贵州”,参与贵州山区工程不下5个,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第一次到现场踏勘还是被陡峭的山势吓了一跳,因为这里根本无路可走。
为了早日实现“三通一平”,创造开工条件,项目部兵分四路修建便道、利用人扛马拉抢修设施。面对无路可走的局面,项目部测量人员背上仪器、干粮在现场附近反复踏勘,确定最优便道,项目部3公里正线,累计修建便道23公里。由于规划到位在后期运送16米长的大型杆件和重货时,仅对个别几处施工便道进行了修整,折射出了项目建设初期的超前意识。
第二路人马修建临时设施,当地百姓用水主要源于雨水窖储水,由于无水可用,项目部刚进场时甚至利用三轮车从北盘江拖水到山上做施工用水,一次拉600斤的水到了山顶要花费270元,即使在这种环境下仍然创造条件,硬是在春节前完成了大临建设,让职工们搬入新家。在此之前,每天往返2个小时从山脚下都格乡走到驻地,常务副经理喻文浩走坏了三双鞋。
水往低处流是常理,第三路人马为了让水逆流而上,架设三口蓄水池,蓄水池位于山腰,拉的砖材只能靠马驮,一块砖2公斤,一匹马一次只能托40块砖,一天跑两次,再想多跑一趟,马匹任由鞭打都不愿前行。有两次马匹在运送砖石中失足滚到了北盘江里,运输环境艰险程度可见一斑。
砖块可以化整为零,但对全线用电至关重要的变压器重达1吨多,没办法拆开运输又没有大型机械帮助,只能由32个人用最原始的撬棍历时一个月运送到指定的位置,又组织人员耗时三个多月架设起近百根电线杆。四路人马,分兵合作都卡在春节前的节点完成了水电和急需便道的修筑工作,为工程开工创造了条件。
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很多员工打起退堂鼓。为此,项目部努力形成一套留人、用人的机制,领导班子带头,与员工同吃同住,倾听员工意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尊重和自我的价值,赢得了员工和家属的“加分项”。
物资管理员刘松一毕业就来到北盘江大桥项目工作,每次跑物资要坐几个小时的车,浙江工作的女友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决定辞职,为了留住这个能干的姑娘,女友的单位开出了让男朋友一起来浙江工作的条件,但刘松毅然拒绝,他说:这里工作条件的确艰苦,开始出去跑物资时全是山路要颠簸几个小时,但在这里工作人文环境好,自己很开心。
做毕都品牌代言
分公司承建的毕都高速17标,工程类型十分全面,既有大中小桥和隧道工程又有控制性亮点工程,成立之初,项目就树立争当标杆的目标,施工中严格把控。
与大临建设同时建设的是项目部12600平米的拌和站,在山区建设如此大规模的拌和站,保证了工程材料生产供应,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并作为示范工程在毕都全线推广。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于钻机无法施展只能采用最原始的人工挖孔,大桥264根桩基,几乎每根桩基在挖孔中都遇到了溶洞,针对不同的溶洞,项目部结合现场情况“对症下药”。项目总工王超30出头已参建了阳逻大桥等三座大桥,却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大规模的溶洞,最难处理的是遇到溶洞渗漏流沙,要一边挖孔一边注浆固接,为了确保桩基安全,开挖由一米缩减到30公分,就进行一次锚固。溶洞在桩基侧面隐患能及早发现,最担心的是脚下开挖中出现溶洞,对开挖人员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另外,桩基5米以下必须是岩石支撑,否则对桩基承载力也会有影响。为此,项目部定期进行钎探,保证了施工安全。桩基施工全部采用标准化配置,从选用机具到钢筋笼井圈制作标准,洞渣日出日清,现场工序和文明施工被业主称作:可以随时进行突击检查的标准化样板。
大桥主塔高269米,除了在工艺上完善,项目部十分重视原材料质量。一次试验检测人员发现供应主塔的砂石料含泥量超标,到现场取样后仍然不合格,试验人员汇同物资部门向喻文浩反应了这一情况,喻经理将试验检测结果拿给供应商,据此要求清退全部砂石料,虽然现场负责人带着很大抵触情绪清退了材料,但这一举措并没有引起供应商现场负责人的重视,在接下来供货中质量仍然没有提高,喻经理又带领相关部门两次监督清空料仓,直至这时供应商才充分认识到,项目部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不是口头宣言,在实践中会不折不扣的执行,供应商又重新选取料场进行材料供应。
主塔中的高强钢筋,焊接中必须采用高强度的焊条,看似是一件不起眼的材料,却在焊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部在交底会上反复强调需要采用高强焊条,然而在现场,技术员张后登仍然发现了一般强度等级的焊条。当他找到作业队负责人李老板要求退货时,李老板就跑到项目部找项目领导软磨硬泡,打经验牌、感情牌、苦情牌,但都被一一驳回,直到项目部下达了限期整改令,李老板才承诺尽快将库存退货,采购高强焊条。面对李老板180度的态度转变和按标准采购的焊条,项目部决定突击检查作业队库存,发现要求退货的焊条原封不动躺在仓库里。本想依靠一批高强度型号的焊条蒙混过关,却被项目部识破了伎俩,在项目部技术人员的监督下,李老板清退了3吨焊条又按项目部要求重新进货。事后李老板遇到项目部管理人员还常“吐槽”,在你们这里干活,质量是不能打哈哈的!
做好一座大桥,要从做好每一个细节做起。面对一座世界级的大桥,对技术标准的精益求精和不折不扣的质量管理,使得各项管理得到了业主的认可,获得贵州省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小举措解决大问题
在大桥钢桁梁步履式顶推工作开始后,项目部技术人员有了一项新任务,那就是每天要给位于操控室外,撒了降阻剂的接地装置浇水,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电阻,最终保护顶推操控室的设备。
北盘江大桥桥深墩高,承重能力强,但受弯受拉的张力十分敏感,北盘江84米高墩相当于28层楼高,对这样的大高个,楼上如果有风吹草动,楼下的晃动会更加剧烈。采用钢桁梁步履式顶推技术,会大大减轻墩身水平受力的压力,通过二航局武港院技术攻关,钢桁梁步履式顶推可以自动调节不同工位钢桁梁自重分配的不均匀性,实现了顶推过程中荷载转换、支撑系统往复移动、桥梁结构稳步前移的功能。
这一产研结合成果,在操作中极大保证了顶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在最初实施中,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施工中,操控台的设备配件经常损坏,而更换配件往往需要从各地空运至此,少则二三天,多则三五日。项目部地处雷区,会不会是雷电造成短路导致零件烧毁,为此,项目部专门在操作室外制作了这样一个接地导电设备,这项小小的举措解决了操作室配件频繁损坏的问题。
在毕都公路北盘江大桥,像这样利用“小课题解决大问题,小创新见大效益”的例子随处可见。
中跨悬拼需要利用桥面吊机安装桥面板,360幅桥面吊机在起吊中前臂无法到达悬拼指定位置。期间大家研究出两套方案,更换桥面吊机或者利用竖吊方式完成吊装,但两套方案都在技术讨论中被否定,更换桥面吊机会影响到工期,而采用竖吊法,操作不当会与斜拉索产生碰撞,操作难度大。设备站副站长吴小川提出把桥面吊机前后臂换位安装,起吊后臂可以到达悬拼指定位置,而前臂置后依然可以满足工程需要,这一方法,经过论证完全可行,一举解决了中跨悬拼技术问题。
2013年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董正良命名的“董正良创新工作室”,工作室鼓励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正是基于这样的工作风气,项目部形成了包融并蓄的机制,允许每名成员发表意见,从中发现了很多金点子、好主意,项目部先后立项十余项技术课题,并进行撰写申报。其中,由武港院报送的“模块化钢桁梁自动顶推系统”专利,斩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金奖,成为中国交建系统首块中国专利奖金奖获奖单位。
一幅迟来两年的锦旗
2016年,村民符德理送来了一幅锦旗,上面写着:“感谢毕都项目部全心全意,鼎力相助”而锦旗制作日期却是2014年。谈到之所以迟迟没有送来锦旗,符德理觉得很不好意思。原来,项目部在建大临设施时,占用了他家的宅基地,此时老屋多年无人居住已成断壁残垣,按照土地补偿协议,项目部只需补偿宅基地部分,但经过地方政府协调,项目部考虑到他家庭负担重、收入微薄等因素,仍然按照房屋价格进行补偿,而在补偿款发放之前,担心承诺不能兑现,一直到各级政府上访。很快,补偿款发放下来,这让他对自己之前对项目部误解感到愧疚,为了表达自己的谢意特别制作了一面锦旗但碍于面子迟迟没有送出,听说大桥马上合龙,终于决定在大桥合龙前送来了锦旗。
项目部厨师卓师傅就住在项目部山脚下的格都乡,以前一直在离家很远的县城工作,收入低,听说项目部招聘厨师,她决定一试,到了项目部工作以后不仅回家方便而且每月收入是以前近两倍。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以后跟着项目部工作。
项目部附近的坪寨乡菁马村马鞍组以前赶集往返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六个小时,项目部投入多台大型设备为他们修通了一条便道与项目部原有道路相通,现在他们出行一次只需40分钟。交通的变化,带来了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精神面貌的改变。
项目进场之初,村民很少翻新房屋,没有道路,材料运送成本太高,而随着项目部便道修通,大车可以出入,材料运送大为便利,很多村民盖起了新房,有的还把新房租给施工队伍。一些长年在外地打工的人,听说家乡建大桥也都回到了家乡。都格村村民朱勋伟在修建大桥之前,为了谋生不得已撇下患病的妻子和不到六岁的小孩,常年在外打工,开始修建大桥后,老朱回到家乡跟着项目部的施工队做零活,还在离项目部不远的地方开起了小卖部,不用奔波在外,收入比在外面打工还多。
四年建设,铸就了世界第一高桥,建设中修路、修水、修电也惠及当地百姓,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在这里,二航人建起的不仅是一座通达云贵的交通枢纽更在建设一条惠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