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公司要闻

首页 新闻中心公司要闻

二七长江大桥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速工程进度

发布时间:2010-11-04阅读次数:

   

10月28日,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浇注,武汉二七大桥的主塔又长高六米,主塔上下游均已浇筑至第21节,总高度达到122米,桥面箱梁顶推有序进行,大桥建设整体顺利。
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是武汉第七座长江大桥,该桥位于长江二桥与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之间。距上游的长江二桥3.2公里,下游天兴洲大桥约7公里处,是武汉城市二环线上跨越长江的特大型桥梁。
大桥为三塔斜拉桥,两个主跨均为616米,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三塔斜拉桥和世界上最大跨度的结合梁斜拉桥。
从开工的那天起,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就备受瞩目,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武汉市的“形象工程”,二航局的“家门口工程”,更因为它拥有七大施工难题,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三塔斜拉桥和世界上最大跨度的结合梁斜拉桥两项“世界第一”,是“第一”就意味着在很多细节上缺少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要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对技术上存的“盲点”“瓶颈”问题要一一攻克。
为了解决这些技术难点,二航局建设者承建大桥之初就将“建设蕴涵创新成果的科技桥、人民满意的放心桥”这一目标为己任,努力构建科技创新 “孵化器”,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 “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开始了自主创新的探索之路。
在进行主墩的钢套箱定位过程中,二航局建设者采用的锚墩系统定位大型钢套箱,突破了传统定位需采用大型船只,工程造价高、定位精确度难以保证和占用大量施工水域等缺陷,实现了平面位置偏差控制在1.1厘米,远远超过了规范要求的30厘米。目前,用于定位的上拉墩与下拉墩在完成钢吊箱围堰定位的“使命”后,已将工作职责转换为为主塔施工提供作业平台,成为施工人员江上临时休息点和施工材料临时存放点。
在进行大桥边墩基础施工中,传统的设计方案一般是采用双壁钢围堰,但由于三峡蓄水,桥址处河床淤积严重,变化最大的地方超过了12米,而且没有规律。因此,采用钢吊箱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另外,钢吊箱需要在枯水期施工,而边墩枯水期水深无法满足起重船的吃水要求。最终项目部采用钢板桩围堰施工方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相当于将一块块钢板插打到江中,让板与板纹丝合缝的围在一起,而且要保证水不能进到围堰中,这种施工工艺在长江中没有先例可循。要让这些高达27米的钢板顺从的 “各就其位”,项目部进行了施工工艺的技术创新,最终这一方法节省了钢材600余吨,施工时间也节省了一半。
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的非通航孔桥采用6×90m结合梁(采用钢梁和混凝土桥面板结合,解决沥青桥面和梁之间的结合问题)。为了让梁安全就位,项目部采用了顶推施工工艺,在上下游同时拼装、顶推。这种多节段拼装,多点顶推工艺,可以加快工期2个月以上。结合梁采用顶推工艺施工在国内也是第一次。
目前,二七大桥的施工重点是主塔施工,该主塔高度209米,相当于70层高楼的高度,主塔施工主要采用单节段6米高液压爬模系统,与常规施工采用每节4.5米的爬模系统相比,可以加快进度约30%。下横梁高度6.0米,混凝土方量达到1989m3,采用一次性浇筑。既有利于保证主体结构质量,又可以节约工期约15天。现在已进入中塔柱施工尾声,即将进入中上塔柱交汇段施工。项目部正加快主塔施工进度,最快时每三天,主塔就可以长高六米,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主塔封顶。
截止到发稿时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已获得国家级优秀QC成果三项,湖北省优秀QC成果奖一项;申请国家专利一项,其中3#墩钢围堰精确定位控制QC小组活动获得2009年国优一等奖。
目前众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速前进,传统的施工技术面临施工工期紧张的严峻挑战,武汉二七大桥项目部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化解施工技术难题,走出一条桥梁建设科技创新的“二七大桥模式”,不仅为工期赢得了时间而且对于类似桥梁建设提供了参考。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