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在这里,5195根碎石桩全部打入地中海海底,比原计划提前75天,业主震惊不已,首次发来贺信,这是中国交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又一次创举。这里,有着中国交建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例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海上振冲碎石桩设备,这里曾被以色列交通部长卡茨称为以色列七大奇迹”之一,这里是以色列吞吐量最大的物流港口,这里便是中国交建在发达国家承建的第一个大型港口项目-以色列阿什杜德港扩建项目。
阿什杜德港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以南50公里,扩建项目主要包括出运码头、Q27、Q28码头,600米主防波堤延伸段、1480米LEE防波堤等,合同价39.9亿。原设计中地基处理采用大开挖换填加碎石桩方案。以色列地处地中海东南向,地中海受季风期影响较大,外海施工,最难克服的便是长周期涌浪,“正常天气好的时候,风浪都在1米以上,1米以下就是黄金天气了”,工区副经理周斌说。“特别是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为季风期,天气变化快,最大浪高可达12米,四分之三的时间海上不能施工,全年可施工窗口期仅25%”。若采用传统的浮吊加振冲器进行碎石桩施工,远无法完成任务,“浮吊在浪高1米以下才能施工,这只能等,有时7天,有时10天,效率非常低”。
因此,中国交建历时8个多月,潜心研究,自主研发了全球首创海上自升式碎石桩平台-“航工平2”,开创性将海上自升式平台系统、碎石桩作业系统及专用补料船系统整合而成。从概念到设计,打造,长途调遣至以色列,中国交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完成了三大设备的系统整合,让这个发达国家真正体验到了“中国速度”。主船体为箱型“回”字结构,平台四角上4根55米长的桩腿,稳稳的扎入海底,作业时将船体顶升出水面,对抗海上风浪影响,也被称为水上‘施工航母’”。
“在施工时平台可顶升至水面以上1至2米,顶升后可消除2米左右波浪的影响,即使在季风期,遇到12米大浪,将平台顶升至水面以上8-9米,省去每次进出港避风的时间,风浪过后可以最快速的投入生产”,工区经理鄂国兴说。因此,项目部主动向业主提出将主防波堤近180万方的开挖量和近100万方的堤心石抛填量变更为碎石桩施工,也就是取消大换填工艺,理由是深水开挖砂性土深基坑,会影响老堤的稳定性,二是减少开挖量可消减对海水环境的污染,三是可为其节省折合约6500万美元的工程费用,并且确保工期内完成任务。
面对首次“中国创造”,业主将信将疑,于是提出可以变更,但条件是先看堤头原有的碎石桩任务能否按时完工,不能的话就取消变更,同时逾期处以每天3万谢克尔(约合7500美元)的罚款。“2016年5月9日投入使用,合同节点为8月31日,100多天要完成3105根碎石桩,再加上前期对新工艺设备操作不熟练,且因碎石输送管路频繁堵塞、爆管,补料等原因,工效一直未达到设计水平,到5月底仅完成244根”,技术主管孙浩说。
堵管、爆管和补料等一系列难题有如拦路的老虎,让项目部无从下手。这是一场恶仗,为攻克难关,工区技术管理人员吃住在平台,轮班值守,潜心专研摸索,即使面对全英文的操作界面,毫不含糊。誓言“问题不解,誓不下平台”,一个月之后终于找出症结所在。振冲桩时,在高气压和水压带动着流动的碎石作用下,甲板处管道弯头极易磨损,爆管在所难免,一个弯头最多只能成桩50根左右,平均两天就要更换。“要时刻紧盯着,一发现爆管的预兆,立马要更换,后来我们反复试验,特制了高铬合金弯头,增加了弯头曲率,减少磨损冲击,跟换一次可打近百根”,被称为海上平台“应急抢险员”的熊昊说,“最让人头疼的还是堵管,后来我们摸索出一个方法,一旦设备显示即将堵管的症状时,立即加大水压长时间冲管,避免了拆管的麻烦,节约了时间”。
作为“粮草”的石料补给,也是重中之重。补料工作,可以说是灵魂,“我们得提前作补料工作,遇到恶劣天气,更要做足准备,决不能让平台‘断粮’,加班上料,维修补料船机设备,吃睡在船上是常有的事”,平台长邵迎海说,每次补料,他必亲自站在门架上值守,紧盯补料进度。
从补料、应急抢险、设备操作,到碎石压入海底成桩,“施工舰队”一路创新,一路护航,难题一一被攻破,工效逐步提升,最高达到了单日成桩56根的记录,最终于2016年8月24日,提前一周完成了首个碎石桩节点,业主终于点头同意变更,压在项目部心上的石头落下了。“这个节点非常关键,成败关系着中国交建首创平台能否成功投入使用”,项目经理封有德说。
2016年8月31日碎石桩平台转移至LEE防波堤,有了首战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平台工效基本稳定在理论水平,最终提前75天完成了LEE防波堤5195根碎石桩施工,再次吹响了中以两国经济建设合作的协奏曲,实力打造了“一带一路”上“五商中交”的全新名片。(陶然 孙浩 张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