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航三要闻

首页 新闻中心航三要闻

从施工一线走出来的省劳模

发布时间:2017-05-05阅读次数:

近日,公司牡丹江大桥改造项目总工程师顾亮捧回了“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奖章。作为现场唯一的外籍劳模,只有他知道这份荣誉的沉重和不易,也是对他赤诚付出的最大肯定。

2006年进入二航局,他一路走来,十年风雨,十年磨砺,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默默耕耘。他的个性沉稳从容,和他交谈中,却能感受到他激情和责任,感受到他的那股钻劲。

“创新才有出路”

面对常规,他从来都是“不安分”的,沅水大桥上,他将废旧钢护筒改进成简易预压装置,目前《挂篮预压简易悬吊桶》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牡丹江大桥时,为了保证大桥装饰拱的优美弧度和外喷珍石漆的完整度,顾亮大胆改造废旧钢套箱为弧形钢结构装饰拱焊拼平台,节约工期3个月。沪通长江大桥时,他大胆改进桩8打桩装置,改进之后,既可以打小直径管桩,又可打大直径钢护筒。“工程师也要会算经济账,也许一点小小的改进,就能创大效益”,这是他常讲的一句话。

他来到牡丹江改造建设大桥项目后,面临恶劣环境,牡丹江,又称“雪城”,10月开始下雪,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5度,冰封长达6月之久。这样的环境下要新建一座桥,加固一座桥,装饰两座桥,而工期只有13个月,作为总工程师的他,深知挑战的严峻。

2015年底,牡丹江大桥进入了关键性的冬施阶段。大规模持续性冬季施工,在整个东北都是空白,在二航局也无先例经验可循。“只能成不能败,这是二航局对于牡丹江的承若,更是百万市民的热切期待”,顾亮这样告诫自己。

“没有就要创新”,他一头扎进冰极寒地,在零下35度的牡丹江上,一路摸索一路前行,一次次挑战人体极限,最终创下了一次性浇筑660立方米、累计浇筑17000立方米,完成主桥下部结构90%的工程量的冬季施工记录,填补了行业空白。业主从开始的质疑,到现在对他已是“言听计从”。

“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工艺,新的材料,心都提在嗓子眼,记得那一天非常冷,零下20多度,我们在空旷的江面上坚守了20个小时,从早上8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风像刀来回割一样,身上早已没了知觉,但是最担心的还是设备会罢工,最后一切顺利,证明方案没有问题”,回忆起一年前,顾亮眼含笑意。

不管多冷,不管风雪多么猛烈,都能在工地看到他意气奋发的身影。但也就短短2个月时间,由于长时间浸身寒气,硬让这个血气方刚的南方汉子,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妻子曾再三叮嘱,太冷的时候就别去工地,可一忙起来就将妻子的话抛至脑后。“发作的时候每走一步都疼,每天晚上回去都得用灯烤,不然第二天上不了工地”,说到这,顾亮憨厚的笑了笑。也许只有“犯错”的,这个沉稳的男人才会笑的像个孩子。

20163月,旧桥加固施工开始,“桥下没有支撑平台,常规的搭设支架和传统的吊架不耗时长,而且功效低,全部需在梁底作业的旧桥加固没法开展”,说起当时的困境,顾亮蹙起眉头。“创新才有出路”,又一场革新之路开始了,一次次的摸索试验之后,一项全新的技术“可移动的悬吊架”诞生了,顺利完成了梁下支座更换、裂缝修补、5200米体外预应力束张拉、混凝土表面的防腐处理等难题,节点工期提前了2个月,创下东北地区记录。“这种上下横纵全方位可以自由移动的小缆车,全部由废旧材料加工而成”,顾亮解释道。“体外预应力,最难的是装置的定位安装,要求极高,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我们最后控制在了2毫米”。目前《可移动人行道悬挑模板》和《悬吊架施工平台》已成功申报发明专利。20164月,顾亮被评为牡丹江市劳模。

标准的创立者

20167月,沥青施工开始。北方高寒地区,普遍存在沥青路面开裂、脱落,路基存在沉降严重等问题。因此,“改变现状,打造牡丹江地区第一座高标准市政桥梁”,成了他心中的一个信念

为此,顾亮带领团队联合有着“国家实验室”之称的苏交科共同研究,为之“量身制定”路基路面施工标准,“系统的对原材料,配合比,施工程序,质量控制,设备,以及前后场之间的信息反馈等做出明确要求,使之成为一本施工手册,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施工标准”,顾亮解释说。

最终沥青提前1个月完工,后经试验检测,平整度、原材料检测、弯沉等合格率100%。牡丹江大桥成为全市参观学习样板,业主更是将此新标准以红头文下发各县市。“这种情况下,做出新标准势在必行,这既是我们的企业责任,也是为老百姓做的一件实实在在的事”,顾亮说。“从顾亮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大型央企的格局和责任”,建设局局长谢北寒曾这样评价。在一次次的科技创新和科学管控的车轮下,最终整体工期提前45天竣工,创造一年建成“牡丹江速度”的奇迹。

20169月,业主送来了他的个人表扬信。20174月,顾亮被评为黑龙江省劳模,并成为建筑类杰出劳模代表,上台接受省委领导班子慰问。

只有极地洗礼之后,生命才变得更加张弛有力,沉稳厚重。顾亮说:不忘初心,才能奋力前行。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