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南京纬三路N线贯通之际
6月22日,由中国交建集团投资、二航三公司承建的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N线工程全线贯通。三公司副总经理、项目经理施瑾伟感慨道:“4年多了,一路走来吃了不少苦,就为了今天的贯通!”该工程开工之初,原二航局董事长、总经理,现任中国交建集团副总裁王海怀在施工现场曾说:“中交集团、二航局以前没有遇到过这么超大直径的隧道,大家要凝心聚力迎难而上,攻克施工中世界级的难题,实现二航局一步登天的梦想。”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是世界同类隧道中规模最大、长度最长、地质最复杂的隧道。N线工程采用双层双向四车道盾构施工方案,工程全长7345米,其中盾构施工段3560米,工程所采用超大泥水平衡盾构机直径达14.93米。
市政工程一直是三公司的拳头产品,该类工程技术创新与管理,三公司走在二航局兄弟单位的前列,战果丰硕:如上海污水处理3.2标、3.1标,在国内首创性使用三维曲线空间顶管技术,获得上海市政工程最高奖——白玉兰奖;又如泰国污水处理系统23标工程、越南胡志明市环境卫生工程第7标段,这些工程的顶管设备直径仅为2.5—3米。不可同日而语,纬三路项目使用的是超大的盾构机直径达14.93米,而且遇到的是上软下硬的复合地层,最大水深达70米,施工遇到了世界上尚无办法解决的难题,比如在这种高难度条件下,机舱火灾如何解决?灭火器能否喷出?电焊条能否作业?公司向河海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解放军部队院校、上海同济大学、上海打捞局等取经,发现相关的科研工作没有完成,而且国外也没有成熟经验,没法解决施工中诸多技术难题。又比如,纬三路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水压力最高的隧道之一,英吉利海峡隧道的水压力只有0.6兆帕,而且英吉利海峡隧道直径也只有8米多,而纬三路过江通道的隧道直径达近15米,水压力最高值达0.72兆帕。需要说明的是,0.72兆帕相当于一个火柴盒上站着两个成年人,盾构机刀盘所受的压力之大非常罕见。
三公司南京纬三路项目部团队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自强不息,顺时健行,迎难而上,技术、管理领域不断突破,盾构领域“行家里手”人才辈出。
世界上首次使用穿梭仓饱和气体带压换刀
2012年10月8日盾构机开始掘进,刚开始是软土层,一路高歌猛进,创造了超大型盾构机3个月掘进620米的国内新纪录。2013年初项目部尝试了首次常规气体带压更换刀具,在4-5个大气压下,换了3把刀,竟然换一把刀要花一个月时间。要知道,该盾构机刀盘密密麻麻地布满717把刀具,后面岩层施工换刀更多更困难。隧道施工有400多米的岩石层,高强度岩石使盾构机刀具磨损很厉害,根据实验测算,岩石层每掘进40米左右要更换40多把刀,盾构机将在长江水下63 . 049米,承受水压达0 . 72兆帕,条件更加困难,在软土层这么好的条件下,一个月才能换一把刀,岩石层怎么办?以这种换刀速度猴年马月才能干完?施瑾伟经理讲“这样下去,工期遥遥无期,心里真没底!”
按照传统工作方法,工人需要加压进入工作面换刀,但是,即便是在0 . 6兆帕气压下,工人一次工作也不能超过50分钟。在这50分钟时间里,开关舱门等就需花费20多分钟。经常是工人进入刀具螺丝都还没拧完,工作时间就到了,必须出舱。为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创新。
在与同济大学、河海大学等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工程师将“太空舱”运用到长江隧道中。在氦氧饱和气体下,地面上设置一个高压生活舱,特种作业人员较长时间生活在高压下,身体逐步适应该环境。作业时,将生活舱吊运到长江底隧道中,与高压泥水舱对接。作业人员由生活舱进入压力相同的泥水舱,工作时间就能够从50分钟增加到4个多小时。常规带压法1个月更换一把刀具,实现饱和带压换刀后,最快1个小时能换一把刀。
饱和带压换刀,是将饱和潜水技术与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机的工作原理相结合,实施盾构机饱和带压开舱换刀的技术。作业人员首先进入地面生活舱,用氦氧混合气体对生活舱和穿梭舱加压,达到泥水舱相同压力;待作业人员适应后,生活舱与穿梭舱对接,作业人员进入穿梭舱;随后,穿梭舱被运至盾构机内,与人闸舱对接,作业人员通过人闸舱进入泥水舱更换刀具,换刀作业结束后返回生活舱休息。接着下一班次进舱作业。经过特殊训练的作业人员最长的一次,在生活舱内居住了27天,未踏出舱门一步。通过改进饱和带压潜水进舱作业时穿梭舱的传送方法,效率提高9倍有余。在400米长的岩层掘进中,盾构机在江底耗费了近2年时间。在这2年里,纬三路过江隧道工程采用世界首创的氦氧饱和带压换刀法进舱作业600余次,后续换刀进展顺利。
国际上首创超高压下注浆法更换盾尾刷
盾尾刷是阻隔江水透过盾构机边缝进入隧道的主要工具,盾构机采用了5道盾尾刷防水,但使用一定时间后,盾尾刷还是会磨损。磨损后就容易突发意外,众所周知,国内外隧道施工曾发生一些这类险情,大水从盾尾刷损坏处不断灌进隧道,现场管理人员与工人乘船抢险。
水压不高的情况下更换盾尾刷是一项很平常的操作。纬三路隧道盾构机在长江底部近70米水深处,这种超高水压更换盾尾刷,难度就特别大,国内外通常采用液氮冷冻法,这是成熟的技术,这种工艺方法的问题是现场组织难度大,现场至少需要5-6辆液氮罐车,而且更换盾尾刷时间长、成本很高。
项目部副经理、常务副总工王勇说:“注浆法与冷冻法更换盾尾刷相比,将节省约1800吨冷冻所需的液氮气体,该费用至少达240万元;并且施工工期将由40天提前至10天,节约工期30天。另外,也不用在隧道内狭小的空间布设冷冻管路,大大减少了隧道内交叉施工的风险,也不用担心液氮气体泄露危害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注浆法更换盾尾刷实际上是一种既安全又经济的成熟工艺。”
项目部设备技术专家大胆创新、细心论证,最后请外部专家评审,获得了他们的同意。然而在实施注浆法更换盾尾刷的前夕,纬三路项目技术顾问、广州吉原交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舒长春一直坚决予以反对,他给项目部相关负责人都打了电话,他说,这种工艺没谁用过,担心出事。
项目部盾构副经理鞠义成说:“采用注浆法更换盾尾刷,我们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都有准备,现场打孔、注浆的都是单位的主体职工,执行力强,实施前分工明确,熟悉流程,这样做到了放心;在每次更换盾尾刷18个小时里,我与管理层(包括全部部门主管)全过程蹲守,现场解决问题,确保了成功,我们用看似普通的工艺解决了世界级难题,花最少的钱办好了事。” 超高水压条件下使用传统注浆法更换盾尾刷技术,提高工效65%,并节省了可观的成本。
平安施工源于预控管理到位
南京纬三路北线施工整体平安顺利。对于隧道施工,人们形象地把它比方成盲人摸象,干“一抹黑工程”,大型隧道施工更是险象环生,媒体网站上并不鲜见。
“项目部的安全施工天数每天都在增加。‘安全施工100天’、‘安全施工200天’、‘安全施工300天’……外人看到的是安全顺利后的欢欣鼓舞,我们体味的是殚精竭虑中的慎独慎行”,安全总监朱守忠如是说。
2015年5月21日晚7时28分,江南工区负责人唐晓鹏正在检查白班、夜班的交接情况,在交代测量人员晚上应该多注意的几个监测点时,无意间瞥见离长江大堤约七、八十米的一点处长江水在翻腾着冒泡,唐晓鹏当下冷汗涔涔。他立刻拨通了施瑾伟的电话“喂,施总,我怀疑江南离大堤七、八十米的地方冒顶了,若真是冒顶,我们是否要实施应急预案、开始抛填?”五分钟后,唐晓鹏接到了施瑾伟的回电“确认冒顶,盾构参数已经调整,启动预案,抛填加固”。3条装砂船、360立方砂、40个人用时5天,相当于把一个85厘米高的三维篮球场打碎用来抛砂“填孔”、加固大堤坡脚。比起国内外其他因冒顶而延误工期一年半载、或干脆被江水掩埋最终弃之不用的盾构隧道,纬三路项目的隧道施工有惊而无险。
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起初也让纬三路项目的施工人员手忙脚乱。因为这条盾构隧道在已有同类型隧道中施工条件最差,也就意味着隧道施工有困难的时候是“零经验”,应急预案在制定时“零数据”。因此,纬三路项目任何一个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但凡制定的规则、制度,部门人员都坚持做到“规则落地、制度落实”。如:为了确保发电机等设备在突发事件中能正常运行,设备部门每月试转发电机1次,每逢阴雨天气时确认发电机零部件是否受潮;现场时刻预备5吨堵漏材料聚氨酯,以便隧道发生冒顶时第一时间处治漏洞;每年举办3次应急演练,包括坍塌、盾构机为不渗漏、隧道透水等在风险评估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到有备无患。
据项目安全总监朱守忠介绍,开工初期,项目部就与重庆交通大学成立了N线施工风险评估研究小组,以更充足的准备迎接可能发生的最坏事故。项目部在公司率先实施了安全管理三检制,各部门都参与,各负其职,确保了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朱守忠说,每道工序完成后,安监部、工程部、质检部、设备部都参与检查,安全验收合格后才进行下一道工序,刚开始大家觉得费事麻烦,后来大家感觉这样才稳打稳扎。
细节决定成败。盾构机掘进施工,项目部实施了每天24小时巡逻制度,观察水面上是否冒泡,规避了冒顶风险。盾构机穿越江堤、民房、港务三公司厂房等各种建筑物,项目部每天进行了24小时测量沉降位移,各种情况迅速上报项目部指挥中心,做到及时调整掘进参数,在事故苗子阶段就解决问题,就做到位。
自开工截止到全线贯通,项目部未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已安全生产1694天。自2011年起,连续4年都获得江苏省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荣誉称号。
加强环保举措创建绿色工地
项目部配备了高效洗轮机,设置了洗车台,驶离施工现场时,所有车辆都要清洗车轮、挡泥板,检查确认车辆干净后方准出场上路。在江南工地,还专门配置密闭式渣土运输车。
为控制扬尘污染,隧道内每天24小时由2名驾驶员负责洒水,5名清洁工打扫卫生。
为控制裸露场地产生扬尘,除正在施工区域外,其余场地全部用安全绿网进行覆盖。施工现场实行全封闭围挡,部分采取砖砌围墙压顶,外墙粉刷并美化;部分采取隔离栅进行封闭,实现目视化管理。
在办公生活区,项目部出资10多万元设置污水处理系统,2014年南京青奥会期间,项目部临时性停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环境污染事情,给周边居民创造了一个和谐、安逸的居住生活环境。
学习型组织推进青年人才辈出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施工风险大、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公司党委书记周永忠,当时兼任该项目党总支书记,该项目从一开始就注重人才培养,重抓了青年员工的培养,在二航局各工地上,纬三路项目在二航局率先推出大学生转正考试,率先开展施工技术技能比武,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为企业培养出了很多隧道“技术、管理”能人。
对新来的大学生,项目部精心挑选项目上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担任导师,签订师徒协议,在协议里对师傅也有考核指标。
利用业余时间,如换刀时间,项目部聘请专业咨询公司专家为项目部广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讲授盾构施工及技术方面的知识。
今年项目部举办三期盾构施工技术业务培训班,一批批未直接参与纬三路项目的人员,也正成为公司轨道交通的先头部队。纬三路项目为目前处在筹备阶段的哈尔滨地铁项目、佛山轨道交通项目输送大批管理和技术干部。
不止年青人,项目部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成长为二航局的行家里手,截止目前,该项目部已有4名副处领导提拔为正处职,有3名科职干部提拔为副处职。
此外,为优质、安全、高效推进施工,项目部与南京市总工会多次联合举办了劳动立功竞赛,项目部获得了2014年度江苏省工人先锋号,2011-2014年每年都获得南京市工人先锋号,该项目部已有7位同志获得了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6月22日,久经磨练的盾构机从江底穿出土层,重见阳光,刀盘从当年的五彩斑斓锤炼成了银灰色,犹如学徒工历经磨难和洗礼,成长为大师一般。纬三路项目在技术、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硕果累累,该工程已获国家专利15项、中国交建工法3项。纬三路隧道成功实施,二航人实现了一步登天的梦想,在大型盾构市场领域,已从行业的涉入者成长为领跑者。(何战胜 钱琳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