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航三要闻

首页 新闻中心航三要闻

沅水河畔的“先锋队”

发布时间:2011-07-21阅读次数:
    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4周岁,朝气蓬勃、意气奋发,正值葳蕤岁月。他们, 早出晚归,不论寒冬酷暑、寒风暴雨。他们,承担着大桥很多的技术工作,桩基开挖第一方土、浇筑每个构筑物、节段合龙之前,需要他们先深入“战区”,放样、放标高、调整模板位置,确定施工位置和混凝土浇筑高度等。每块模板安装、每根钢筋埋入、每榀T梁架设、每段挂篮行走之后,离不开他们的复核校位。他们就是二航局湖南东常项目部沅水特大桥的“先锋队”—被誉为工程人眼睛的工程测量员。
比一线工人还一线
 
    走进工地,你会发现施工便道旁、大堤上、大桥墩柱上、钢栈桥上、钢套箱上、二十多米高的桥面上随处可见他们移动的身影。大桥每个结构的施工,都离不开他们的先行开道。“我们早上5点就上班了,要赶在工人上工之前调好仪器,等工人调整好模板之后才能下班,像现在夏天,最晚的时候,七点半才能下班,我们比一线工人还一线呢”,今年24岁的测量员小袁对笔者说。除了测量工程师刘青山,他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在弟兄们当中算的上是“前辈”了。
    每天早上,等大家都上班之后,就会看到他们扛着三脚架,背着仪器箱有说有笑的从工地回来,这是他们下早班了,现在正值夏天,虽然才早上八九点时间,已然可见他们身后已经湿了一大片,深灰色工作服上潮湿的边缘,一圈圈晕开的白色晶体—盐霜格外惹人注目。若是温度低的时候,还能清晰的看到头发和眉毛上挂着的水珠。食堂的保温箱中为他们留了早饭,他们简单的吃上几口之后,又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第二轮战役。这是一群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的人,他们随时待命,一有需要,即刻奔赴一线。
 
可别小看了这篷伞
    晚上,走进测量办公室,笔者看到三角架、GPS、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整齐地竖立在墙角,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测量工具,可是他们的宝贝,这些仪器就是工程测量员的眼睛,桩基开钻位置、水下钢套箱下放就位、模板安装的定位、挂篮行走监控、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的沉降观测,都离不开它们的鼎力相助。“别看它们不起眼,那可是我们吃饭的家伙,没有了它们,我们就得不出准确的数据,没有准确的数据,现场就无法施工,数据精确很重要”,测量员小袁自豪的说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些仪器中间,笔者看到了一把不起眼的折叠好的篷伞,正想询问之际,“你可别小看了这把伞,它的作用可大了,夏天可以为我们遮阳,冬天可以帮我们挡风,有了它,下雨下雪天,我们照样可以工作”小袁好像看出了我的疑问。
    大桥施工每天都在进行,一天没了测量人员,施工寸步难行,他们的汗水和脚步遍布了大桥施工的角角落落。貌似钻进了这把小小的“万能伞”之中,他们就可以躲避一切自然的考验,只剩下屏气的专注和风雪肆掠之外的宁静。
沉甸甸的责任
    测量工作,数据的准确性很重要,准确的数据是工程施工的导航灯,是大桥质量验收的标尺。“开辟战场,粮草先行”,大桥施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工伊始,测量人员就已先行开道,布置的控制网给大桥设定了行进轨道,以后的每次测量工作都在控制网内的无数个控制点中进行。“现场测量的数据误差一般是几毫米,如果跟理论值相差太大,那这个数据肯定是有问题的,为保证数据的精确,我们会多人复测,内业计算得出的数据,也是多人复核之后才交给工程部,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送出的每个数据都是正确的”。他们给出的分毫数据是大桥施工和质量控制的根据。
    这种“小家子气”的细致工作,锱铢必较、纠结于分毫厘里之间的背后确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沉甸驱使他们忽略了正常的上下班概念,这份责任,驱除了他们站在二十多米高的大桥构筑物上来回移动时的那份害怕。尽管每天很早就去工地,很晚才能归来,经常一守就是一天。尽管下班错过了吃饭时间,食堂保温箱中的饭菜依旧是他们美好的享受。尽管夏天烈阳高照,每天至少要换三套衣服,尽管冬天寒风雪雨时,双手冻得无法扶稳对中杆,尽管……但他们每天依旧嬉笑皮闹,空闲时相互打趣,因为他们还年轻。这些年轻的生命,这群备受社会怀疑责任心和承受力的85后、90后,看到他们,你还有理由不相信吗?
    如今,大桥雏形的雄姿英发,犹如飞腾沅江的蛟龙,嵌入碧水两岸的绿茵,点点滴滴无不述说着他们盎然的生命、坚忍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的坚持和细致入微的敏锐。“习惯就好,我们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句轻描淡写的朴实,却遮不住这群年轻生命绽放出的耀眼光华。(刘新梅)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