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月底的越南,处处洋溢着春节的欢乐气氛,而在富美Ⅱ工业园区的SSIT国际集装箱码头施工现场却没有丝毫的过节气氛,仍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春节前的收官之战正在进行。2010年对SSIT来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1月20日开工令下发,经历了前期几个月的磨砺后,4月10号正式打桩,7月23日正式开始第一次浇筑砼,8月15日完成QDI桩基,11月3号安装第一块面板,12月23日第一次浇筑面层,12月31日完成QDI608块面板安装,1月26日在短短一个月带几天的时间内完成QDI 11500平方面层浇筑……,这意味着SSIT项目最艰难、最复杂、工期最紧的QD1移交段主体圆满结束。QD1主体比业主计划提前50天,比项目部内部计划提前一星期完成,这些亮点也许在国内非常平常,但在越南这个欠发达的地方创造了一个在严格执行美国规范下施工的中国速度的奇迹,能让苛刻近乎疯狂的美国咨工翘起大拇指说“pretty good”确实不容易。从2010年1月20号接到开工令后,一年时间,一路走来,沿线的一字排开的丹麦CMIT,日本ODA,法国GEMALINK还有我们建的美国SSIT 共4个国际集装箱码头,我们后来居上,再次显现了我们的中国速度以及二航人拉得出,打得响的过硬工作作风,施工过程让人感受深刻,回头来看,这段时间内,在质量和进度上同时丰收让人感到一种收获的欣慰和成长过程的艰辛,成为工作生涯中不灭的记忆。 起点:举步难行路 困难助成长 SSIT项目整个工程分为QD1,QD2,QD3,QD4四个阶段移交,而QD1的工期最为紧张。罚款条件也极为苛刻,延迟一天每天罚款4万美元。这个项目也是中国港湾在海外的第一个直接承接的由美国业主直接投资,美国咨询公司设计监理的项目。从材料生产和选用,安全和环保,到施工方案的设计都必须严格按照美国规范执行,开工之初就充满了困难和挑战。SSIT项目所在地由于越南政府前期辅助配套设施不及时等因素形如一个孤岛上,无水,无电,无路,满地除了吹填的黄沙什么都没有,就注定这是一场条件艰苦的恶战;美国规范,应该也是世界上最为苛刻的施工规范,用在这个欠发达的越南让工作难上加难;一个动不动发现问题就发疯的美国老咨工来监督执行,又注定了每个步骤必须通过他的眼睛才能进入下一步,这一切注定了施工初期的举步维艰;美国人的先天优越感也导致他们对其他国家人的思维和建议采取怀疑态度因而使每一步建设性意见和有效的施工措施必须有充分的理论和数据作为支持才被认可,也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论证和说服的难度。 难,并不可怕;苦,也吓不倒二航人。怕的就是用追求完美的眼光和过分循规蹈矩的按照规范办事。有时候一件事情对于合同来说就是一句话,一个施工程序必然有个1,2,3,但在执行的时候如何去组合运用,统筹安排,既可以赢得时间,又可以完成工作是我们以前常采用的方法。但在这里不行,凡事,必须首先有个书面文件报批,报批同意后才可进行,而且必须按照书面提交的步骤执行。开工初期,面对一个孤岛,当我们积极筹备充分运作计划第一次运送材料和设备进驻现场做施工准备时,由于我们向当地申请的施工许可等签字需要2天后才能拿到,而我们主观的认为早点进场进行准备可以早日进行实质性的工作,就决定实施第一次登陆。当大家筹备了半个月之久的首次登陆,带着斗志昂扬的士气开赴现场后,刚刚一登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现场的美国咨工几乎咆哮的吼叫着不让我们材料设备进场,还发疯似地摔着帽子和提包。他要看到水域施工许可,无论我们怎么解释说我们只是运送上来做准备,一旦许可拿到才进行实质性施工都不行,最终只能当做一次实战演练原路退回。这是我们第一次领教性格怪异的现场美国咨工。这是东西方思维上的差异。随着施工的开展,当我们施工用的砂石料一旦卸到岸坡上超过1米高度时,美国咨工的疯劲立刻一冒三丈,要求立刻移走,就怕荷载让岸坡发生滑移。如果现场发现啤酒罐,或者发现有人往河里扔垃圾,这个咨工又会发疯,不准现场施工。打桩过程如果有人没带耳塞,就发疯似地要打桩必须停止。钢筋保护层厚度误差超过5毫米不准打砼,要整改,关键是整改没关系,他那发疯似地吼叫,让劳工和技术人员时刻提心吊胆。施工用的水泥部分指标分析没有按照ASTM标准进行,必须送到美国试验……,已经没人记得清这个美国咨工在现场发过多少次飙。面对这些压力,项目部也有不少人提议找业主开会要求更换咨工,或者跟他对着干,不让我们干我们非要干,甚至有人恨不得打他一顿出出气。其实大家想法都很一致就是想可以好好干放手干把项目搞上去。关键时刻,方向很重要,项目部领导面对我们首次和美国人合作彼此缺少了解和信任的情况,经过决策要求大家首先必须无条件尊重咨工意见,自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原因,努力按照他的意见整改。确实,咨工每次发飙并没有主管的刻意和刁难,只是行为上有点夸张和过度。面对现场员工越来越畏惧和咨工接触,项目部领导也及时疏导和宽慰大家,就把他当做一个美国劳工,坚持加忍耐的主动和他接触交流,并鼓励大家把他当做免费的英文陪练可以在工作中顺带练习口语。特别要求大家绝不可有肢体冲突,多思考导致他发疯的那些工作中的原因,日积月累总是会一步一步避免这些细节问题的再次出现,特别在我们施工初期施工进度和现场形象进度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个时候更要忍耐加宽容。时间一点一点推移,大家多少带着点压抑一步一步朝目标努力,伴随着一次一次的发疯,一次一次的OK,我们也感受到了质量和进度的不断提升。好几次业主组织到现场检查和参观,苛刻的美国老咨工都说“pretty good”。一年来,现场的技术员也已经摸清了他的脾气,学会了他的细心,连劳工在工作中都知道“不能这样干,鬼子看到了又发疯”来提醒自己要按规矩办事。 过程:百人齐上阵,鏖战至年关 在项目施工到2010年7月的时候,项目的整体进度由于前期耽搁了时间而不尽如人意,就在7月初,项目适时召开了动员大会,掀起了大干一百天生产高潮。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正当全体员工卯足劲开大力时,各种各样的羁绊不期而至:面板上成千上万根现弯钢筋必须扳出符合美国规范的弧度、混凝土向河中零排放、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偏差不超过5mm……面对种种近乎“疯狂”而且蛮不讲理的要求,这支从胡志明顶管项目走出来的,打过硬仗什么苦都吃过、什么累也受过的“铁军”,多少仍显得有些不适应,但他们没有向美国咨工说“sorry,we cannot achieve it”,而是花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怎样做才能做到最好、最终获得美国咨工的认可和信任。到9月底项目的整体形象进度突飞猛进,多次在业主、中港,局及公司领导的现场检查中得到好评。 由于SSIT项目QD1关键点工期很紧而且罚款条款苛刻,为确保按期完成,项目在11月底又再次吹起抢工2个月的号角,争取春节前拿下QD1区域主体,在这抢工的两个多月来,现场所有的员工没有一人休息,办公室的相关部门也放弃了每周一天的休息,全力支持前线冲锋。项目部领导更是把办公室“搬”到了现场,参与到与咨工现场沟通和相关工作技术指导中来。记得当初为了优化一个弯钢筋的扳手,项目总工蔡森愣是和技术员们,拿着从美国发过来的照片在烈日下研究了好几个小时才终于扳出了让美国咨工满意的弧度;而对机械颇有研究的项目经理吴立柱在靠船构件注浆屡次失败而被设计代表否决我们唯一可行的注浆方案后也是亲身上阵,组织人员对注浆设备进行全面改进和调试并在后场多次进行注浆模拟试验,在取得成功后又把全过程通过拍照摄像的方法以最快时间发送到美国设计代表那里寻求支持和信任,最终得到了认可,他们同意现场继续按照以前方案施工。而在此之前,我们的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远在美国的设计代表不管具体原因甚至要求我们从美国进口设备并聘请专业化的注浆队伍,而注浆工作迟滞不前面层施工就无法开展。一次次的成功注浆之后,美国咨工也对我们的注浆工作竖起了大拇指,吴经理也诙谐的对技术员说“有了这些尝试和失败的经验,你们回去了完全可以开个专业的注浆公司了”。项目副经理陆红杰,为了随时解决现场美国咨工提出的技术问题以及应付极易发疯的咨工更是坚持现场办公,昼出夜归,整日在现场陪伴在外号“三疯”的美国咨工Richard身边…… 结局:QD1完美收官,胜利属于耕耘者 在项目部号召进入最后冲刺后,从11月3号安装第一块面板开始,到1月3日2个月时间完成QD1全部面板安装,从12月23日开始第一次浇筑面层砼开始到1月26日的短短一个月带几天时间完成了QDI面层11500平方的浇筑,七十多天的风雨兼程,38名职工连轴同行,近200多名劳工的满负荷作业,终于换来了QDI主体的提前完工。恰巧在QDI最后一次浇筑面层砼的前一天业主代表也来到现场,当他和一个月前来现场和他现在看到的现场变化巨大时连说 “surprised,impressive,thank you”。 QDI虽然主体结束,但是前面的路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奋斗,项目部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前进的步伐,就在QDI主体完成后,项目部还在利用春节前的一周黄金时间和咨工协商砼浇筑计划,希望年前尽可能的加快进度以减缓春节对进度的一些影响,同时还周密安排了春节期间的施工计划,讨论了如何在年前把需要设备协助的材料和模板全部准备好这样在春节期间外租设备都放假的情况下确保我们自己的劳工不会无所事事频繁外出发生意外,毕竟安全第一。年后,项目部会快马加鞭继续保持这种良好势头,把工作做得又好又快,为海外项目施工再次赢得品牌效应。(胡木 景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