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马凌翔的手机闹钟还没响,他已经摸黑坐了起来。窗外,丹江小三峡的夜风卷着潮湿的雾气灌进板房,他裹紧工装,口袋里的笔记本硌得大腿生疼——里面记着今天钢箱梁吊装的关键数据,还有团支部“青年夜校”的课程安排。
这是他入职的第1082天,也是负责目前国内最大跨径跨峡谷分离式混合梁斜拉桥——丹江小三峡特大桥的第1082天。
三年前,这个戴着眼镜的00后刚到工地,望着周围陌生而艰苦的施工环境和成册的图纸发了愁。如今他作为渑淅高速项目钢箱梁与斜拉索安装现场技术主管兼团支部组织委员,不仅学会了在峡谷边健步如飞,还成了缆索吊系统的“数据哨兵”。
自2024年10月缆索吊施工以来,马凌翔就无时无刻不在与“毫米”较劲,被工人亲切称为“马工”。
“由于大桥南主塔距深水区约90米远,无法将钢箱梁运输至待安装位置,项目团队采用缆索吊装工艺替代常规的桥面吊机吊装工艺,解决了这个施工难题,这也是河南省首次在斜拉桥施工中采用缆索吊吊装工艺。”马凌翔介绍道。在这里,缆索吊系统是运送重达两百余吨钢箱梁标准节的唯一方法,而如何确保这些庞然大物及后续斜拉索安装的毫米级精度,则是他工作的核心。
当钢箱梁首次悬浮于百米高空时,他被缆索吊系统精密如机械钟表的运作深深震撼。从前场的监视指挥到卷扬机齿轮的旋转工作,再到操控室屏幕上数据的跳动、操作杆的轻推摇晃,都在他脑海中编织成一幅立体的工程图谱。
一开始,为了啃下缆索吊吊装的“骨头”,他把自己“钉”在桥台操作室,白天跟着操作员监测23个传感器上的密密麻麻数据,晚上抱着《桥梁施工监测技术》在板房钻研。每当缆索吊运行、钢箱梁起吊时,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他时刻注意着百米高的钢索、跑车挂架以及吊具,与塔顶、锚碇的工人师傅积极沟通,监测塔顶转索结构和锚碇工作状态,保证卷扬机的正常运作。
记得第一次独立负责钢箱梁对位调整,圆月高悬峡谷,却照不亮马凌翔紧锁的眉头。由于缆索吊系统庞大,每一次卷扬机卷动牵扯着吊具吊点的浮动无法精准到位,面对设计要求±10毫米的严苛标准,现场却遭遇了“卡脖子”难题——历经十余次反复调整,钢箱梁3号吊点的高程仍偏差14毫米。吊装队师傅抹着额头的汗,疲惫地摆摆手:“差不多得了,这误差肉眼根本看不出来。”
“工程容不得‘差不多’!”马凌翔死死盯着监控指令上的数字,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他起身再次核对全站仪上的数字,突然指着吊具3号吊点:“师傅,3号卷扬机轻微点动!每次提升幅度小一点,争取早点结束!”
马凌翔蹲在吊具旁时刻盯着测量数据,“停!回落10毫米!再提6毫米!”随着一次次精准微调,当凌晨12点复测数据终于跃入合格区间,向来严肃的吊装队田师傅递来一瓶水:“小马,以后该叫你马工了。”
2025年,特大桥进入斜拉索安装的关键阶段。作为现场负责斜拉索安装的技术主管,他清楚每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埋下隐患,容不得半点马虎。
面对国内当前强度最高、工艺最先进的强度2000兆帕高强锌铝合金镀层钢丝斜拉索的“力形双控”挑战,马凌翔把团支部“青年攻坚队”搬到了施工现场。“索力每级张拉10%,同步监测高程变化!”他带着青年技术员在塔架上搭建临时监控点,用对讲机构建起“张拉—监测—调整”的实时闭环。
早在安装工作启动前一周,马凌翔就开始了“地毯式”筹备。他组织混凝土浇筑队、吊装班组召开协调会,将施工图纸上的每个细节掰开揉碎讲解,反复确认各工序衔接时间。
白天,他穿梭在工地各个角落,检查场地清理、设备调试情况;晚上,他伏案研究施工方案,模拟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施工场地被清理得井井有条,每台设备都贴上了醒目的检查合格标识,为斜拉索安装筑牢安全屏障。
马凌翔站在离千斤顶最近的安全位置,紧盯着施工人员的操作。“慢一点,检查锚具是否完全咬合!”他大声提醒着,声音盖过机械的轰鸣声。当对讲机传来“第三级张拉完成,中跨索力达标,但6号梁面控制点高程还差8毫米”的汇报时,他立即举起手示意暂停。
“所有人停止操作,保持现场状态!”马凌翔一边说着,一边快步走向监控屏,调出温度、风速实时数据,又仔细查看相邻斜拉索施工记录,发现无误后立即向项目领导和监控单位反映汇报现场实际情况。
随后,在项目总工程师刘宁波的带领下,在现场召开施工监控研讨会。经研究,决定以梁面高程作为主要监控依据继续张拉至设计高程,将此次张拉数据收入数据库进行研究测算,并决定修改下一次监控指令以达到最好的匹配效果。得到指令后,“继续张拉!每次提升1兆帕,每操作一次必须向我汇报!”随着马凌翔的指令,千斤顶再次启动。他全程紧盯着施工人员的动作,生怕出现一丝操作失误。
凌晨2点,最后一根斜拉索张拉完成,梁面高程达到设计指令。马凌翔摘下满是汗水的安全帽,看着笔直挺立的斜拉索,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施工队队长竖起大拇指:“有你这个监工在,我们干得踏实!”而他知道,这份踏实背后,是对工程质量永不妥协的坚守。
马凌翔作为团支部组织委员,始终记得自己的另一份责任。最难忘的是今年春节后的那次复工吊装。为了赶在关键节点前完成钢箱梁4J1节段吊装,在“星标”责任区党员张英飞的带领下,一同组建2支“青年突击队”连续鏖战12小时,顺利完成首节钢箱梁吊装,特大桥全面转入主跨钢箱梁悬臂拼装施工阶段。
他还牵头组建了“峡谷夜校”,今年五四青年节,他带着团员们把会议室搬到了主塔桥面上。“咱们搞个‘云端团课’!”他站在桥面上,身后是正在张拉的斜拉索,“这根索力2000兆帕的‘银线’,就像咱们青年的担当,要能承重,更要绷得直!”那天,他们在钢箱梁上挂起团旗,用对讲机传递学习资料,结束时每个人的安全帽上都多了句手写标语——“精度就是态度”“峡谷也有星辰”。“马工不仅教我们看数据,更教会我们什么是‘基建人’的精度。”新入职的技术员小王说。
站在即将合龙的桥面上,马凌翔望着江面上掠过的白鹭,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最新一页记录着:“第24片钢箱梁安装完成、第42对斜拉索张拉完毕,青年夜校开课12期”。这个总把“每一毫米都关乎百年品质”挂在嘴边的年轻人,正用青春作尺,在峡谷天堑间丈量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