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长江边,总是比白日更冷几分。江面雾气翻涌,涛声拍击着桩基,像是在为新生的码头低声伴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岳阳港道仁矶码头项目测量室的张翔,早已背起仪器,开始了新一天的测量工作。自从来到这片工地,他几乎把整个青春都交给了江畔,把“毫米级精度”当作信仰,用脚步丈量施工场地,用笔记记录每一次偏差的修正。他说,只有最真实的数据,才能托起港口的稳固与未来。
2024年的汛期,是张翔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段时光。那时长江水位急剧攀升,工程施工正值沉桩高峰期,桩基沉放与偏移检测对数据的依赖达到了极致。为保障施工安全顺利推进,他和同事们实行24小时不间断观测,白天烈日炙烤下,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夜晚江风凛冽,仪器的光点在雾霭中闪烁。张翔每隔三小时复测一次水位,每隔六小时监测一次桩位偏差,丝毫不敢懈怠。
有一次冬夜,大雨滂沱,江涛逼近测点,寒风夹着雨点扑打在脸上。傍晚六点,最后一根桩即将沉放,他却依旧守在仪器旁,紧盯读数,反复通过传呼机确认:“桩位偏左2厘米,调整角度。”雨水顺着安全帽的边缘淌下,他却岿然不动,直到最后一根桩稳稳落定,才露出一丝疲惫却满足的笑容。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他们这一群青年在风雨里昼夜不歇的坚守。
在码头建设的关键阶段,张翔和团队迎来了新的挑战——斜桩打设。传统测量方法难以实时监控偏差,往往存在过程不可控、数据滞后的问题。为了突破瓶颈,他反复查阅资料、测试方案,利用配备定位系统的打桩船配合陆上2台全站仪,水陆结合控制斜桩精度。这一方法使得沉桩效率显著提升,日沉桩数达到14根,沉放精度也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张翔常说:“测量是码头工程的眼睛,只有眼睛足够清晰,建设才有底气。”在生产间隙,他并不满足于完成眼前的任务,而是不断学习新的施工工艺,查阅规范资料,逐步掌握嵌岩灌注桩从钻孔到浇筑的全过程质量把控。他把学习成果整理成图表和交底资料,耐心传授给部门成员。在他带领下,测量室逐渐成为项目上最稳健的技术支撑点之一,年轻人也在他的带动下不断成长。“一个人的进步只是开始,一群人的成长才是真正的力量。”张翔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岳阳港道仁矶码头项目地处洞庭湖口,是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实验区,也是长江江豚的生命通道。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让张翔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敬畏。每一次测量、每一次归档,他都格外谨慎,把生态保护的红线与工程精度的底线并重。他说:“我们守护的不只是数据和桩基,还有这条大江的未来。”在他的工作记录中,不仅有沉放数据、偏差修正,还有关于环保监管的自查笔记。他明白,每一份严谨的工作态度,都是对长江最好的守护。
回忆起刚到项目时的自己,张翔笑称那时面对厚厚一摞施工图纸“有些发懵”。如今,他早已能独当一面,带领团队完成高精度测量和创新实践。从初入工地的青涩,到如今成长为项目的骨干,他用行动证明了青年不仅是工地上最有活力的群体,也是最能攻坚的力量。测量看似枯燥冰冷,却因有了青春的热情和不舍昼夜的坚守,而变得有温度、有力量。
江水奔涌不息,码头逐渐成型。张翔的青春,也随着江涛一起书写在这片工地上。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在每一次风雨中坚守岗位,在每一次毫米间的调整里留下身影。他的故事,正如那些稳稳立在江中的钢管桩,看似寡言,却用坚硬和精准诠释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在岳阳港道仁矶码头建设的宏大乐章里,张翔只是一个普通的音符。但正是这些普通青年的点滴坚守,汇聚成了江畔最嘹亮的青春之歌。他们用青春作尺,在大江边刻下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