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办公室的灯光依然明亮。我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准备收拾东西下班。推开阳台的门,想透透气,却在昏暗中发现了一件趣事——那块破旧的抹布上,不知何时竟长出了一株嫩绿的小草。夜晚无声,我心底却是响起一阵惊雷。
抹布是去年用旧的,灰扑扑的布面已被雨水泡胀,边缘开线,像一件饱经风霜的旧衣裳。我本打算将它丢弃,却因持续忙碌而搁置。谁曾想,在这块被遗忘的破布上,竟孕育出了新的生机。小草约莫两寸高,叶片细长,在月光下泛着莹莹的光泽。它的根须穿过抹布的经纬,在纤维的缝隙间蜿蜒伸展,像婴儿的小手紧紧抓住母亲的衣襟。一瞬间,我的思绪拉回2024年7月,刚刚毕业的我步入藻渡水库工程项目,成为了综合办的一名党建宣传人员。初来乍到,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我就像一粒落在抹布上的草籽,茫然无措。工地上机器轰鸣,尘土飞扬,办公室里堆满了文件和资料,我常常加班到深夜,整理材料、撰写稿件、优化照片。有时,我站在坝基的深坑巨口中,看着巨大的挖掘机和忙忙碌碌的工人,感觉自己渺小得如同一粒尘埃。
线下,我轻轻触碰草叶上的水珠,它便顺着叶脉滚落,在月光下划出一道晶莹的弧线。这滴水珠仿佛承载着整个春天的重量,折射出生命的光彩。这块原本是要被丢弃的废物,却因为一株小草而焕发出新的意义。我恍然大悟,生命从不因环境的差异而改变其本质。就像我们宣传工作者,虽然不是时时刻刻奋斗在工程一线,却用自己的方式为工程建设贡献力量。我们用文字记录工程建设历史,用镜头定格瞬间,用心灵感受工程的脉搏。
来到藻渡水库项目已有一年,正如这株小草,我渐渐在困境中找到了新生的位置,那是项目向外输出的窗口。藻渡水库建设步伐很快,我和工程建设一样没有筹备期,只能一边打怪一边升级。记得我刚来项目面临独立撰写重大节点的外宣报道,师父把文章从结构逻辑到内容质量通通驳斥了一番,终于在修改的第八稿中,他淡淡地说了一句:“可以”。后面我慢慢接手了展厅讲解、杂志编写、党务工作、团的建设、综合文稿撰写、收发文等工作,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捕捉新的喜悦与收获。
夜风微凉,小草随风摇曳,却始终不曾折断。它的根须牢牢抓住抹布的纤维,像一位舞者在风中舒展身姿。这让我想起在藻渡水库工地上遇见的同事和工友。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奉献。有一次,我跟随测量队沿着输水工程全线进行数据采集。资料显示全线94.24公里,但实际走完380公里,马不停蹄也需要花费两天时间。副热带高压下的烈日灼烧大地,越野车在九转回旋的山路间神龙摆尾。沉默覆盖在疲惫的车厢中,汗水滴落在陡峭的山脊上,白光闪烁在夜晚的办公室里,这样的日子对藻渡水库建设者来说早已稀疏平常。他们专注地修改方案、操作设备,仔细地检查每一处细节。在项目部的时时刻刻,都让人深深感受到什么是“逆风生长”。人生如逆旅,我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勇者同行,只管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重庆的天气冬季多阴雨,夏日多骄阳,一年四季五味杂陈。而这一株抹布上的小草,将一阵阵暖意输入我心田。生命的美丽与意义不在于所处的环境,而在于面对困境时的态度。
小草在旧抹布上静静生长,默默绽放,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顽强与灵动。此刻的藻渡河上,一座伟大的水库工程正在崛起。而我,也将继续在这片工地上,用自己的笔和镜头,用心记录藻渡水库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瞬间,在逆境中成长,在平凡中盛放。(曾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