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文化

shipping culture

二航文苑

首页 二航文化二航文苑

小心驶得万年船

发布时间:2025-06-13阅读次数:

不久前,与老同学相聚。大家聊起天来,总免不了追忆往昔。其中,印象最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

三十年前,老同学工作的第一站,是浙江的一条拖轮。船上一位资深的水手在甲板上,给初来乍到的新人们上了第一堂安全课。“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老同学唏嘘道,“可谁能想到,后来正是因为疏忽了这条训诫,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老同学继续讲述。离开浙江后,他调回老家,转到了岸上工作。那位水手跟着另一条船也回到了重庆。那时,水手已有一个八岁的女儿。船舶停泊的锚地,和他老家同在一城,相距不远。这正是船员们一直渴望的。

水上作业,上下船多有不便。收工锚定后,船员们常在甲板与堤岸间架起一块跳板,上岸买菜办事,比动用交通艇省事。

老同学说,那跳板不过两三米长,宽不足两尺。但用得久了,难免开裂缺损,又没装专用护栏。板上常沾满泥灰,若再洒上雨水,脚下便需格外小心。

长年漂泊水上,水手们也深知水的脾性。“行船跑马三分险”,“宁欺山,莫欺水”,“水面如镜,水下阎王”,真正的危险往往潜藏水下,隐蔽在易被疏忽的角落。“船边吸力大过牛,”老同学说,“尤其贴近船体处,因压力差产生的巨大吸力,几乎能吞噬一切。”

可是,虽然如此,船员们对一些细微之处的隐患,却没有足够重视。这正是后来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那天傍晚,水手上岸散心。当晚没有任务,在集镇上,他大概在小馆子里喝了几口。自然,对那三尺跳板上的危险,也没太在意。

饭后出来,天色已暗。不巧,山城郊区飘了一阵雨。雨停雾起,一个身影走来。乡间小路旁,黄桷树枝头苍翠,水沟里,“革命草”倒伏着。来人点上一支烟,吹起了口哨。

前方江岸下,停泊着那条挖泥船。此时,船员们多半已在舱室窝冬。二层甲板的一间舱室,今天却没开灯。房间局促,却被收拾得清清爽爽、“巴巴适适”。那正是水手的“家”。

他匆匆赶路。挖泥船的桅杆从江岸下显露,顶上的桅灯亮着。雾气更浓,桅灯四周晕染开七彩光晕。

水手走进光晕。上船前,他在草地上蹭掉鞋底的泥。蹭不利索,便掏出纸擦拭。望了望家乡夜色。一阵江风袭来,他不自觉地打了个寒噤。

他注意到,昏黄的桅灯光从舷窗倾泻而下,像一匹素练,映在甲板积水中,跨越围栏,翻过干舷,最终跌入长江。

他踏上跳板。心里想的,定是那温暖整洁的舱室,还有不远处的家。但他再次忽略了脚下。某个瞬间,江风忽地卷起衣襟扑上脸庞,紧接着,一种近乎宿命的恐惧,紧紧攫住了水手。

他想呼喊,却发不出声。想扭转结局,但近在咫尺的船身仿佛陡然倾斜。一股巨力推来,裹挟着他向冰冷刺骨的江水中倒去。另一股吞噬之力从黑暗中汹涌而出,将他牢牢缠住,任凭奋力挣扎,终是无济于事。

如果缺乏有效预防,当危险发生时,个人连一丝申辩的余地都没有……细微隐患,皆可酿成大祸。那个晚上,水手舱室的灯光,再也没有亮起。

时光流转,多年之后,水手的家属已重组家庭,女儿也结婚生子。然而,水手已无法看见、参与这一切。他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三十多岁,留在了离家很近的溪沱里。那未能走完的跳板,未能亮起的灯,便是长鸣的警钟,时刻提醒着人们。

“这不是命定,而是人为。”分别时,老同学紧握着我们的手,再次叮嘱,“行船涉水,建筑施工,都要谨慎再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一定要平平安安的!”(顺项)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