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我第一次到武汉双柳长江大桥,大桥北岸施工才5个月左右,当时在现场看到的是一个有点深的大坑(北锚碇基坑开挖不久)、无数个桩基础(有些桩基已经浇筑出地面),长江大堤两边林立着施工的钻机和塔吊,一台台大型土方运输车辆来回穿梭。
双柳长江大桥项目经理付望林告诉我们,双柳长江大桥是一座“一跨过江”的双塔钢箱梁悬索桥,主跨1430米、桥宽50.5米,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是目前长江上最宽钢箱梁悬索桥,具有“跨度大、桥面宽、主塔高、材料新”四大特点。他指着正在施工的大基坑给我们讲解:“北锚碇是重力式锚碇,由下部锚碇基础和上部锚体组成,锚碇基础为圆形地下连续墙加环形钢筋混凝土内衬支护结构,直径85米,深46米。为保证基坑稳定,采用‘盆岛结合’工艺、分15层开挖基坑,土方开挖总量约25万立方米。建成后,北锚碇是大桥的重要受力构件,两根拉索锚固在锚碇上,承担悬索桥的重量。”
他还告诉我们,高211.75米的北岸主塔位于极其松软的泥质粉砂地层区,在这种地质上打桩相当于“在豆腐上插筷子”。项目部通过优化钻头、改进钻进工艺、调配超高性能泥浆等方式,优化施工方案,攻克了桩基施工过程中塌孔、糊钻等难题,最终将群桩基础打进117米以下的基岩层,仅用3个多月就完成了总长超7000米的桩基。
6月,当我第二次到大桥现场参加公司“安全月”活动启动仪式的时候,主塔下横梁已经施工完成,大桥北主塔已经施工得比长江大堤还高了,北锚碇已经基本开挖到位。
2024年9月3日,湖北双柳长江大桥北岸主塔主索鞍成功吊装。10月18日,双柳长江大桥首根先导索顺利过江。10月底,当我陪同客人到项目参观考察时,有幸上得北主塔上横梁,站在宽厚的梁上,向北方眺望,脚下是一个巨大的螺旋状的高速公路骨架,有部分桥面已经铺设完成,还有部分没有完成,在北锚碇周围犹如一个巨型螺旋,很有气势。高架桥向北延伸向天际,一眼望不到头。在北向延伸的高架桥右侧是万顷沃野良田,左侧是宏阔浩淼的涨渡湖,该湖因“涨水为渡、落水为湖”而得名,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南部,东抵举水河西堤,与黄冈市团风县隔河相望,西邻倒水河东堤,南依长江堵龙干堤,北邻新洲区汪集街;与举水、倒水、沙河3条长江支流联通,东西宽26千米,南北长34千米,平均水面面积35.8平方千米,据考证湖中有水体原生动物11种,水体浮游甲壳类动物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21种,鸟类218种,鱼类48种,是生态非常好的鸟类栖息地和湿地公园,蓝天中的白云映入湖中,似乎能听到百鸟和鸣,让人有“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感慨。向南方眺望,两根主索鞍长长地悬跨长江,纤纤身姿横挂在南北主塔的塔顶,斜拉在南北锚碇上,在跨江中流处下悬向江面,感觉离江面航行的船舶非常近。
2025年1月13日,双柳长江大桥首根主缆索股成功架设,正式进入主缆架设阶段。3月10日,双柳长江大桥主缆内部送气管道开始架设,标志着大桥主缆架设进入关键阶段。3月17日,当我再次到双柳长江大桥的时候,主桥施工的两条猫道已经全部施工完成,主缆第100根索股将在2天后架设,大桥主缆施工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向北望去,早春淡淡的绿意隐现于田野之中,北锚碇与已经基本架设好的螺旋型立交桥犹如一个大大的海螺俯卧在长江大堤的北侧,通过两条施工猫道和主缆与北主塔链接,气势宏伟。向南而行,2条宽4米,总长2450米的大桥猫道将南北岸联通。猫道面网以150米为一个节段,采用“逐片拼装、分段下滑”的施工工艺进行滑移铺设,经16次滑移连接后完成整条猫道的铺设。两条猫道之间还设置了13个横向通道,增强了猫道的稳定性,施工工人可以通过两条猫道从长江北岸走到位于鄂州华容的长江南岸。东流的江水在离大桥不远处拐了一道弯,似乎与广袤的大地构成了一个大大的太极图;溯流而上的船舶在清澈的江面划出一道长长的尾痕,打破了江面的平静,很有些意境。项目部的员工告诉我们,这里是江豚繁衍生息的地方,曾有江豚爱好者在这里拍到多头江豚,为了保护好江豚,项目部在施工和水环境保护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站在200米高的主塔之上,诗圣杜甫笔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景象油然而生。
双柳长江大桥是湖北省第40座、武汉市第12座长江大桥,建成之后,将在联通“1+8”城市圈璀璨项链上再添“一桥飞架南北”的美景一处。(陈孝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