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沿海,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海港之一,是中巴经济走廊海上段的起点,也是陆地段的终点。东湾快速路是瓜达尔港重要的进出港通道,由瓜达尔港向北沿东湾海滩前行后转向内陆,与已建成的滨海高速路连接,全长约18.9公里,由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负责该项目的设计。
东湾快速路项目从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到施工现场技术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武港院设计团队的工程师们从工作、生活及学习中经历了各种考验和锻炼。
前期方案研究阶段,武港院的工程师们,在设计经理胡浩的带领下来到巴基斯坦,对项目进行设计调研,他们带着对巴基斯坦人民的友谊和热情来到这里,希望将自己的青春与激情抛洒在这一片热土上。进行项目设计前期的实地考察工作,从住地到瓜达尔港工程师们需要乘车前往,在国内原本很简单平常的一件事,这里却不那么容易。进行现场地形、地物外业调查时,都有士兵陪同和站岗,在国内这是绝对无法想象的事。而我们的工程师来到这里,从起初的担惊受怕到逐渐坦然,巴基斯坦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感染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唯有兢兢业业,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个工作,方才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越是这样的环境,越是要认真深入的工作,越是要无所畏惧。因调查工作是设计的最基本依据,来一趟现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兴师动众劳驾军警,我们的工程师在考虑自己工作顺利的同时,也充分体会到当地护卫人员的辛苦付出,工作中相互尊重与合作。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人员兵分两路,一部分人员在设计负责人周威、杜泽辉、陈鹏涛等的带领下,住在巴基斯坦最大的海滨城市卡拉奇,承担着项目资料研究、设计报告编制、计算等内业设计工作,同时负责设计过程中和业主、监理、当地合作伙伴的沟通和交流。
卡拉奇城市设施和交通状况,虽没有像中国那样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和林立的摩天大厦,但街道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呈现出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一派景象,闹市区交通比较拥堵,市内的商店、超市也热闹非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工程师租住在市内一栋两层楼的房子里,房子被院墙紧紧围住,楼下的小院小得几乎伸不开手脚。卡拉奇的治安相对要好很多,但考虑到大家的安全问题,按照规定,一般情况下人员不得随便外出,大家吃、住、工作都在这栋小房子里。时间久了,一种被隔离约束的压抑感觉让大家很不适应,多么渴望能走出去透透气,散散心,到闹市的商场逛一逛体验一下异国他乡的风情,但在这里外出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若确实需要外出购物或与业主、监理工程师交流工作,必须乘坐中港办事处提供的汽车。为了大家的安全起见,一辆车最多只能在后排乘坐三人,除司机之外副驾驶位置需要随乘一名荷枪实弹的保安人员,为了工程师们的安全,公司也有一些相关规定,约束了大家的行动。
卡拉奇常年气温大多在30度以上,干旱少雨,大家在出租房里一呆就是几个月。这里没有休闲的娱乐活动来释放紧张、单调、枯燥的设计工作所带来的压力,也没有更多的户外活动,缓解长期约束带来的焦躁不安。大家咬紧牙关,夙兴夜寐,奋勇拼搏,不畏艰险。
设计团队的另一部分人员,在工程师魏琴云、王进、李小帅带领下,住在距卡拉奇700多公里之外的瓜达尔港附近,负责现场资料收集,配合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刚来到东湾施工工地,首先是在施工区域内做起安全围挡,心里的安全感明显增强,但这里还没有工棚,面前是一望无垠的浩瀚大海,背后是几乎寸草不生,类似戈壁的荒滩。白天在太阳的照射下热浪袭人,每天去工地都需要备足饮水,否则可能会引起身体脱水病倒。忙碌的工地上,大家时不时脱下浸透汗水的衣服扭干再穿上。
中午也是最难熬的时刻,午饭后总想休息一会儿,四处却是阳光和焦土,找不到一片树荫。忽然发现路边停放着一辆卡车,车下有一片阴影,刚好可以坐下小憩,走近一看有两只狗躺在那里。炎热使人的体力消耗很大,疲惫不堪,自然也顾不得许多了,只有让狗挪窝,我们占领这点阴凉地。此时,深刻体会到“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为践行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传递、巩固中巴人民的传统友谊,走在“中巴经济走廊”上的工程师们,不怕困难、敢于吃苦,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勇敢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