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琐忆
王翠萍
从我毕业选择二航局的那天起,就不止一个老师怜惜地告诉我,二航局工作流动性强,很辛苦呀,为什么不选择港务局之类的单位呢?我轻松地回答,流动性强的单位多好啊,既可以筑港、修桥铺路予人方便,还能看到沿途的风景。
南京新生圩
我分到二航局的第一个工作地点是南京新生圩码头工程。既然叫新生,就是以前没有的。从镇江到南京新生圩,我们几个刚分配来的学生,坐着单位的工具车前往。所谓工具车就是一辆小型卡车,后面车厢封闭起来,里面架上两长条的木板作为板凳,我们坐在里面。经过大半天颠簸才到达工地。在工具车里听前辈说起一位同事乘坐工具车出外办事,刚怀了的小孩子被颠掉了的事情.让我一点也不敢小看这小小工具车的杀伤力。
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通信地址是:南京市3809信箱。这让很多同学觉得很神秘,说是分在镇江,怎么是南京,加上这数字,让同学们一封封信来问,是不是保密单位,甚至有位同学要来一探究竟。那是一个下雪的冬天,过完年回单位上班。南京有一个老师傅姓杨,负责我们单位的迎来送往。到了南京下关,找到杨师傅就像是见到家里人。有一班船从南京下关码头到燕子矶,杨师傅负责把我们送上船,乘上一个多小时的船,到达燕子矶,再下船后还有大约四五公里的土路,那时电话不方便,也没同事可以联系上只得步行。冬天的夜晚到处是漆黑的,地上是数不清的水凼子,低着头看到亮的地方一定是水凼,但总是躲不开,每一脚都能踩上。不一会儿,鞋已经全湿透了。但路还有一半,我们约定,谁再躲水凼,就变成小狗。这话一说,我们不再紧张,不再小心翼翼,昂首挺胸,轻松愉快地走路,结果无非是鞋更湿,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一幕到如今仍记忆犹新,别有一番趣味,而同行的同学再也不敢说来看我。
多少年后再去新生圩,已是一派繁华景象,那土路早被柏油路取代。码头也看不到当时的痕迹。
沪宁高速F1标
当我成了老职工时,我同样要去接刚分配来的学生。那天是一辆面包车从镇江开到项目部大约一小时的车程,不知道是车门不密封还是底盘也有问题,一路上车内外尘土飞扬。分来的学生估计没想到一小时的路有这么难熬,问,还有多远啊?我告诉他们,转上七七四十九个弯,经过七七四十九座小桥就到了。到了项目部,互相一看,一个个都灰头土脸。
沪宁高速建成后,我有时从这路上经过,特别是到F1标这一段时,我会激动得流泪。对于沪宁高速来说,我们一个个是无名的个体,但对中国交通建设,对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交二航局功不可没。
长江客轮
说到出行,不得不提到长江客轮。由于局总部设在武汉,三公司中层以上干部每年都要一到两次乘坐长江客轮往返于镇江至武汉,通常需要一周的时间。同属长江流域的两座城市,按理是顺流而下,应该快一些,但冬天经常是一周还不止。因为说不准哪天江面起大雾,船就得泊在江心。我们的同事要到武汉出差,家里会提前准备上一周的干粮,吃的用的,以便打发在江上的无聊时光。我是七月份乘客轮去过一次武汉,很多人身上的衣服是干了湿,湿了再干,结成一层白白的盐霜。
自从二航局参建的武合铁路建成通车后,武汉至南京三个小时动车就可到达。这在以前几乎无法想象!
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现在更是名副其实。北上北京,南下广州,西去重庆,东下南京,都可以一天来回。没有中国交通建设就没有中国交通。中交二航局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也经常自豪地跟老同学们说,我的选择没错,我一点也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