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文化

shipping culture

二航文苑

首页 二航文化二航文苑

工长老吉

发布时间:2013-08-08阅读次数:

工长老吉
王力

    在我们交往的人群中,总有一些人值得敬佩,或因为高超的技术,或因为拼搏的精神,或因为做人的风格,或因为动人的事迹,具有其一,便值得称道了。工长老吉,多方兼具,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30多年,持才不骄,低调做人,50多岁了,一如既往,事迹感人,自己却习以为常。
    老吉叫吉有明,起重工出身,文化程度不高,去年10月份,公司举办起重工技师培训,他参加了,经考核,顺利通过。培训之前,他辗转反侧,论文不知如何写,便央求技术员代劳,自己比划,技术员写,才完成了论文。这点,对他来说,是多年未曾遇到的难事。而文化程度不等于技术水平,是骡子是马,不是几招花拳绣腿所能说明的。
    他责任心强,注重过程控制,特别是大型吊装作业,没有老吉在场,领导心中总是忐忑不安。嘉绍大桥III标项目部有三个主墩,一个辅助墩,一个过渡墩,他是Z7墩的工长,干好Z7墩的事,是他分内的事,对他来说,也是轻松的事情。而项目部总想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遇到问题,大家不约而同的想起老吉。墩钢围堰的导向桩,要在钢围堰沉放之前,贴近钢围堰,精确定位,不偏不倚的打下去,才有效果。钢围堰下面河床,曾经钻渣沉积,凹凸不平,涨潮落潮,水流湍急,而钢围堰的上面,龙门吊的高度又有限制,天时地利,都不占优势,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安全、质量事故。别人避之而恐不及,老吉忙完z7墩,又风风火火的来到z6墩,沉着应战,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嘉绍大桥III标主塔有30只钢锚箱,重者将近50吨,到了塔吊的极限吊重,理论可行,操作起来,却危险重重。塔吊的结构是否安全,从基础到扶墙,要全面检查,塔吊的制动是否安全,从机械到电器,要全面检修,塔吊的操作是否熟练,从负责人到操作员,要全面交底。第一只钢锚箱的吊装,在Z6墩进行,毋庸置疑又落在了老吉的肩上。记得钢锚箱安装圆满结束后,四公司经理李宗平来嘉绍调研,说起钢锚箱的安装,他如释重负的说:“真为你们捏一把汗呢”。领导捏了一把汗的事,如果没人流一身的汗,是万万做不好的。老吉,凭高超的起重技术,凭当仁不让的作风,凭顽强的拼搏精神,动了不少脑筋,流了不少的汗水。
    今年1月中旬,嘉绍大桥第一片钢箱梁吊装,这几天,雨水不断,寒风凛冽,又面临过年,作业班组的工人心神不定,有钱没钱,要回家过年。紧要关头,老吉又从Z7来到Z9,全程指挥、协调,完成了4片钢箱梁的吊装滑移工作。虽是4片梁,却意义重大,只有吊装这4片梁,桥面吊机的取证才能进行,下到工序才能开展,只有完成这4片梁,运输方案、吊装方案、滑移方案才得以验证,只有完成这4片梁,指挥部的年终会议才有喜庆的充实,也只有完成这4片梁,才能拉开钢箱梁施工的序幕。鉴于此,指挥部领导高度重视,全程观摩。众人的目光,又集中到老吉的身上,运输船刚一稳住,老吉身手敏捷,第一个跳上船,引导8名工人,一边指挥桥面吊机,一边带领工人安装吊具,8个轴销,16片滑饼,7分钟完成安装,人员下船,开始起吊。这些好像在瞬间完成,动作娴熟,指挥部领导看后,打消了现场安装吊具的疑虑。按照原来的吊装方案,为节约起吊时间,需要到30海里以外的杭州湾锚地安装吊具,这样,就需要有一帮人,要么住在锚地附近,运粱船到锚地停泊时,坐交通船到锚地,要么从项目部驱车一百多公里,经杭州到海盐,再坐交通船到锚地,专门安装吊具,这样,成本会大大增加,效率会大打折扣,风险会难以避免。老吉带领工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现场安装吊具的可行性,这样的操作技能,胜于专家组的坐而论道。
    技术工人,是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实操技术,更是项目建设的急需。这些,不是长篇累牍的论文所能概括的,也不是夸夸其谈说能解释的,很多技术,不是苦思冥想写出来的,而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只有做到了,我们才有技术总结的依据。老吉首先做到了,多少年,他就是靠做,掌握了技能,赢得了口碑,去年公司评比先进个人,项目领导首先想到了他,推荐了他。
    老吉有技术,没架子,他不停穿越,解决问题,任劳任怨。有的人说,水平高的人,就应该摆谱,不能轻易出手,才能抬高身价,老吉听过这样的言论,他没放在心上,依然故我,这样的人,工于心计,患得患失,不是老吉的风格。有的人说,这年头,枪打出头鸟,事情来了,就躲,躲不开,就磨,甘做平庸,装聋作哑,这样的人,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消极应付,这也不是老吉的风格。
    老吉能和作业班组的工人打成一片,出谋划策,凝聚士气,在工作中,起引导作用,班组的工人,也喜欢跟他干,听他的安排,做到无障碍沟通,无隔阂管理,这是主体员工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值得推广的管理模式。还是从今年1月份的吊梁说起,无索区的钢箱梁起吊近40米高度之后,要在平台的轨道上滑移,才能就位。由于是第一片梁的滑移,作业人员不熟悉,轨道没磨合,工具新使用,万事开头难,老吉身先士卒,在湿漉漉的走道上来来回回,他是教练员,手把手教会工人如何操作,他是指导员,在新年的炮竹处处响起的时候,稳定情绪,打气助威,他又是安全员,高空作业,时刻提醒,检查每个环节,消除安全隐患。三九严寒,朔风如刀革面,冷雨彻骨寒心,近40米的高空,一无遮挡,多少次,作业工人坚持不住了,想要回去,而老吉坚持住了,他挡住了风雨,挡住了艰难险阻,还象燃烧的火炉,温暖着大家的心,让工人团结在他的周围。事后,我问现场的工人,你们还想干吗?工人说:“有老吉在,痛,我们也快乐!想干!”
    老吉没有高深的文化,却诠释了什么是项目文化。他经常说:“你叫我一五一十的写,我不会,交给我任务,要我干,我能干好。”老吉,他那一代的工人,多数文化不高,但他重实践,有经验,会协调,勤劳能干,这点,正是我们新一代技术人员缺少的。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