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湖南人
陈定西
我们中国人的身份证、户口、档案材料中都有“籍贯”一栏,中国人历来都重视籍贯,现在还是如此。因为传统文化认为,不同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文化气质,或刚、或柔、或憨、或狡、或粗犷、或细腻、或耿直、或油滑,所以有人说:深圳人新潮,西安城古老,武汉人通达,成都人深沉,天津人开阔,杭州人精明,东北人剽悍,山东人豪爽,河北人开朗,湖南人厚重,陕西人质朴,江浙人精明,四川人洒脱,贵州人耿直。文化气质会影响到人们的职业行业,如:“江南出才子”,“山东出响马”,“宁波出裁缝”,“绍兴出师父”,“四川出神仙”等等。同一个地方出生,也就是同一籍贯的人由于文化气质相近,也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就有相同的方言、服饰、习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人是时空的产物。不同的籍贯不同的地方的人,是会有不同的方言、性格、习惯,就拿湖南人来说,不光是厚重还有更多的文化历史内涵的东西。
湖南简称湘,面积2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845万,有汉、土家、苗、侗、瑶、回、维吾尔、壮等民族。省内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主要为低山和丘陵,北为洞庭湖平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寒冷,雨量充沛。
湖南人历代名人辈出,惟楚有才,於斯为盛。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毛泽东等200多位历代名人给后人留下璀璨的湖湘文化,供人学习瞻仰。
湖南这个地方,古时属于“荆蛮”,又叫“三苗”历来就是一片蛮荒之地。湖南人作为一个族群,长期在蛮荒地带拓展生存空间,由于气候潮湿,环境闭塞,资源匮乏,湖南人绝非得天独厚。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湖南人固然无法在天时、地利两方面与外省人抗衡,便在人和方面却狠下功夫,他们抱成一团,结为一体,特别重视家乡观念,视老乡为兄弟姐妹。湖南人习气较重,有血性,尤以湖南人血性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近代湖南人杨度有句名言:“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而湘西人又为湖南人中之豪杰也。湖南人颇有点“义”字当头,有虽为人死而不辞的意思,太平天国时期的湘军能征善战,敢扎硬寨,打死仗,脾气倔,忍性重,能吃苦,不怕输,有蛮劲,好争性等等这些都是地道的湖湘文化特征。
湖南人文化中有种精神叫“霸蛮”,曾国藩一介书生,组织湘军,领兵出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屡战屡勇,所向披靡,直捣天京,是霸蛮;谭嗣同维新变法失败,本可流亡海外,却宁愿选择牺牲自己以唤醒国人,吾以吾血荐轩辕,是霸蛮;蔡锷以弱抗强,湖口起义,反袁世凯复辟称帝,率二千子弟兵与十万袁军作战,是霸蛮;“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也是霸蛮。所谓霸蛮,就是一件事,大家都说不能,或不可能,他偏要做,而且把它做成。可见“霸蛮”是“认死理”为前提,只不过光是“认”还要“做”,这就是湖南人的特点,不仅是“坐而论道”,还要“身体力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敢打敢拼。
民间有一句俗语说,南方出将相,北方出皇帝。晚清盛传的那句话说:“中兴将相,十九湖南”,绝非故意夸张,晚清七十多年间,湖南涌现出来的人论质论量,江、浙、粤三地集中所有的总和也不能与湖南相比,数百上千位卓然命世的雄杰,在政治、军事、教育、艺术、宗教等方面成为近代中国的“火车头”,他们同赴时艰,共克国难,从未有过畏缩退却。诚然在大批湖南雄杰中守旧的“后卫”曾国藩是典型人物,维新的“中场”魏源、谭嗣同,还是革命先锋黄兴、蔡锷、宋教仁都是不可多得的高手。中国一部近代史,几年就是一部湖南人唱主角的历史,尤其是湖南人引以为豪的湖湘精神,激励着湖南人在新的征途上奋勇争先。
所以有人调侃:中国三个半人,两广算一个,浙江算一个,湖南算一个,山东算半个,而湖南人的影响似乎更深一些。
我们二航人的总部在湖北,按毛泽东的说法,和湖南人是一湖之隔,是半个老乡。现在二航局有多个项目在湖南,一面在湖南搞建设,造桥建路筑船闸,改造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另一方面,也可以按鲁迅的“拿来主义”学学湖南人的长处和优点,把他们的长处变成我们的智慧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