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写春秋
张伟
不论是炎炎夏日,或是凛凛寒冬,在工地上,你总是能看到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他们拎着仪器箱,扛着三脚架,伴着朝霞奔赴工地,随着夕阳回到宿舍。他们远离施工区域的热火朝天、人声鼎沸,高高的控制点是他们工作的平台,无论工程前期的基坑开挖,还是施工过程中的建筑物放样,都离不开他们对每一个厘米、毫米锲而不舍地追求。人们在感叹建筑物宏伟的身影、优美的线条之时,是否能感受到这一切的背后,凝聚着他们的辛劳和汗水,这群人被称为“工程的眼睛”,他们就是——工程测量员。
建筑工地是一个综合性的大舞台,钢筋、混凝土、水电、机械门类齐全,相比于其他部门动辄成百上千吨的机械设备和工程物资,测量员手中的仪器、背后的脚架似乎略显单薄。然而,正是这些测量仪器,在工程施工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真正诠释了“四两拨千斤”的含义。在基坑里,小小的GPS引导着挖机的开挖方向和开挖深度,架立模板、铺设钢筋时,全站仪放样更成了责无旁贷的排头兵;茫茫大海之上,打桩船机器轰鸣响彻云霄,吊臂的铁钳夹住钢管桩严阵以待,而在江滩的测站上,测量员屏息凝神,虽然身处喧嚣,却得格外静心专注,全站仪的十字丝牢牢卡在管桩的侧壁上,通过对讲机指挥着远处江面上的打桩船,控制着管桩的偏位和垂直度。此时此刻,一根基桩的好坏,全然系于测量员一身。这场面像极了《兵临城下》里面的狙击手,泰山崩而色不变。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又颇有几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气魄和内涵。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第一次在工地上摆弄仪器时情形。尽管事前师傅已经反复交代了技术要领,但是等自己拿着对中杆,站在钢护筒搭起的木板上,打开脚架,调平,那气泡还是和我开起了玩笑:跑过来滚过去,就是不肯停到正中间的圈子里。越是这样,越是急不得。时光荏苒,逐渐地,我更能体会到测量工作所承载的沉甸甸的责任,老师傅每放一个点位,就要将全站仪重新后视校正一次误差;一有闲暇时间,大家就会把各种仪器搬到空地上调试校准;乃至部门全员出动,进行导线测量、高程拟合。的确,这样一丝一毫地“斤斤计较”,似乎与传统观念里男子汉大丈夫雷厉风行的“标准形象”不太吻合。然而,透过这些细节的琐碎,你会发现在这毫厘分寸之间,这日常的校准检验的背后,流露出的恰是一个普通测量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毫厘无误的放样线,规划的不仅是建筑的尺寸位置,更是一笔一划遒劲有力书写了豪迈的“测量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毫厘曲直,亦书誓言铮铮。这就是测量员的工作,平凡而充实,细致而细腻。那一个个精益求精的坐标点,凝聚着的是对事业的热爱,对企业的忠诚。没有动听的言语,没有华丽的修饰,测量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立足本职岗位,书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