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桥者
施蕊
在闹钟响起之前,刘鹏就再也睡不着,他起身开了灯,打开门,来到院子里。月亮像一块要化掉的冰糕,破破烂烂的挂在天上,把院子里照得亮堂堂的,它还把隔不远的后场加工区也照得亮亮的。这是后半夜,后场工人正轻手轻脚地把电焊机嗤嗤的电流声,钢筋碰撞时发出的脆音献给乡村的夜空,对又陪了自己一夜的月亮报以感谢.
睡觉前几个小时,刘鹏刚从桥上下来,和技术员张勇一起最后一次检查交汇段模板的支撑加固后,救生衣下的条纹T恤被汗水湿透了。
“李洪军在哪儿的?”刘鹏问。
“那不是?”张勇手一指,他戴个近视眼镜,眼还那么尖。果然,密集的钢 筋笼里李洪军在弯着腰看什么,苍白的灯光下,他就是一小团黑色的影子。李洪军抬起头正好和刘,张二人的目光相对,远远的嘿了一声,又继续弯腰查看。
“我回屋眯会再上来”刘鹏说。
醒来后的刘鹏好像还不能立刻回到现实中来,站在院子里的时候带着某种穿越感,力气好像在一小片回家的梦境中丢失了,脑子里回旋着工地上的声响。直到值班车从桥上回到了院子里,雪白的车灯扫过影子般的篮球架和一小丛灌木后,正好也把他刚刚忆起梦境给逼走了。这动静狗们当然不会放过,它们从窝里爬出来紧跑几步,准备叫个一两声,随即又推翻了这个决定,变成撒娇的呜咽。
“刘经理这么早又上去了?”开车的成师傅问。
“是啊,又要麻烦你了。”他报以微笑。
坐上车的时候,刘鹏想起了工地才开工时候的情形。主墩在2009年7月狠毒的阳光下还只是海中央一个模糊的点儿,他第一次带着一帮子技术员在离主墩最近的栈桥边上看施工现场,在车上除了讨论技术方案,他们就集体沉默着,好像是要把力气攒起来,留到再讨论技术方案的时候使。工科男生就这样个样子,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到了施工现场,刘鹏伸出食指朝栈桥的空缺方向比划了一下:喏,主墩就在那儿。第二天,他们趁着潮水开着船带着水和干粮,来到栈桥那个空缺打下第一根桩。
这是刘鹏在福建的第一个项目,九年的时间足够将一个初入世道的学生打磨成一个思维缜密的工程师。作为一名职业工程师,他的工作与名载史册无关,甚至和衣着光鲜也无关,选择这职业就是选择了外在的奉献和内心的荣誉。有时,他会在饱尝了失眠和疲倦之后,想起已经离自己很远的那个少年刘鹏,那个在辽宁乡村的雪地里不知道南方是怎么一回事的刘鹏,想起不习惯在重庆的家里多住上一段时间还留在东北老家的父母,还有假期才能得以一见的女儿。
车开出项目部的时候,月亮还是一副不那么清醒的样子。月光下的项目驻地温暖,安逸,办公楼前的旗帜轻轻的撞击着旗杆,蹬蹬有声。风不大,项目部的门牌上写道:中交二航局福建厦漳大桥II标项目经理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租车司机在路过这个院子时,都会问两个问题:厦漳大桥修在这里?还有多久通车?他们不知道这个平常的院子,集结了多少手艺精湛的工匠,又有多少提供技术支持的思考者。他们分工合作,环环相扣,夜以继日,直到海中央的塔肢爬到了150米的高度,足以俯瞰厦门、漳州两地,直到架梁吊机的工作曲线就要逼近一个优美的弧度时,人们不再问,倒是常常自答:这桥看起来快了。
车行至栈桥时,放慢了速度。刚刚还温和的天气就翻了脸,月亮也躲起来不见人,狂风打了个乱七八糟的招呼,看起来好像有场不算礼貌的暴雨就要劈头盖脸的来了。刘鹏拿出手机给试验室的张智彬老师打了个电话,问了点泵送混凝土的事,电话那头,张老师的声音疲惫。
“刘经理,你说,如果有一天,打混凝土这样的事情,都只需要在很远的操作室一个回车键就可以完成了,那该多好?”去年才来的一个技术员在被漏出来的砂浆溅了一鼻子后问道。他看到刘鹏才下车,就走了过去。
“那当然。应该把你们都解放出来,研究一键操作的机器去。”刘鹏不紧不慢的开着他的玩笑,九年前他刚到工地上遇到和他类似的情况时,也不是没有这样的想法。给他们时间完成学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并给予他们以鼓励,这是刘鹏的责任之一。
“好了,我们该上去看看了。”他合上电梯网格状的门,电梯“叮”的响了一声,借着微弱的天光从网格里望出去,远处的山和翻滚的海被分解成了的拼图,风从“拼图”里吹进来,闷热而又潮湿。在横梁的位置需要换乘一次电梯,他们正在接近自己创造的几何线条的世界,在大功率灯盘的灯光下照射下,整个场面亮如白昼,他们将一直坚守在那里……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