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靠的是实力;伟大,靠的是胸怀
--《30而励》读后感
赵娥
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揣着一本名为《30而励》的图书,空闲下来便看看。在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中,有一种一拍即合、欲吐而后快的冲动。《30而励》的“励”是鼓励的励,是励精图治的励,这本书其实是作者芮成钢另一种形式的自传。他接受的教育,他独特的经历,成就了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全篇文章散而不乱,充满对世界的思考,哲学的思辨,阐明了人生的态度,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它既是作者个人的思想集粹,更是一本励志之书。同为“80后”的年轻一代,作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对我很有启发。
壹.“三十而立,生命其实才开始”
在现实社会中,作为青年一代,人生经历尚单薄,比较清涩的我们,无法也不能逃避对“国家、社会、家庭、使命”这几个关键词的思考和担当。“80后”的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热潮中牙牙学语,在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冲击中国社会传统秩序的环境中走过弥漫幻想的青春期,来到“而立”,面对的却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浓的经济利益诱惑,越来越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选择,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迷茫和困惑。在生活、事业、感情、房子、车子、养老等矛盾交织中,我们开始洞悉命运脉络的同时,自然成为了社会洪流的一分子,或在创业路上摸爬滚打,或在感情路上消磨青春。同样刚过而立的芮成钢,在《30而励》的自序中写道:“我们今天的所思所想,决定着未来世界眼中的中国形象。三十载投石问路摸石过河,终究要扬帆起航,世界给中国的问号,需要少年中国和少年的我们来回答。” 我喜欢芮成钢这样充满激情和斗志的心语,也赞赏这样一种信誓旦旦的担当勇气。他和他的《30而励》带给我们的是对中国未来不断寻觅、孜孜以求的勇气与决心。在这个意义上,《30而励》与其说是芮成钢的个人阶段总结、思想荟萃,倒不如说是给包括他在内的所有“80后”精神上注入的励志强心剂。
贰.信心与强大
芮成钢——让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心甘情愿花20万美元让他以公派的方式留学耶鲁一年,并且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耶鲁世界学者”。他在全球著名的达沃斯论坛上为一个患白血病的朋友向顶级制药公司高管寻求帮助,成为诺华全球总裁来中国一定要见的人。他24岁前已经采访了200位世界政治、经济、学界的顶级人士,成为“采访外国政商领袖最多的中国记者”,与许多被采访的各国政要成为忘年交。比如托女儿去他新书发布会捧场的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就是他“出来一起喝喝酒”的朋友之一。他英语好到让人嫉妒,他却只用汉语拼音Rui ChengGang做英文名。他因为曾用写博客方式把星巴克咖啡请出故宫而名噪一时。如今他刚刚31岁。
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在他斐然成绩的背后,我看到更难得是一种庄敬自强,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信心是立足社会之本,但当退去一切“非我”——富饶祖国、生家背景、社会地位、锦衣玉食……以你最自我、最原本、最真实的状态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时,你的自信从何而来?芮成钢用他的经历和思考告诉我们——“自信源于对共性和差异的坦然对待。”
诚然,我们有着很多不同。这种与生俱来的差异既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应该坦然地面对。但是,追求幸福的权利,人人都是平等的。“我就像一个10年都坚持车零件的车工,不管天生资质如何,肯定有自己的积累”这就是芮成钢面对企业高管、金融巨擎泰然处之、真心相交的心态写照。一个人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在心态上就是一个强者,在精神上就是一个成功者,最终会得到收获。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能够认识到在人这个本质层面上的一致性,并强调自己的追求和付出的努力,坚信决心和行动力的强大,这才说得上是真正的自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这就是《30而励》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的哲理。
叁.东方与西方
很多历史学家已经从自然、人文及宗教等方面论述了东西方的差异。正如我们看到的,现代社会充斥西化元素。很多时候当东方遇到西方,要么显现排外的民族情绪,要么不假思索地盲从,很难找到一个理性客观的平衡点。芮成钢表现出的态度,就像他在对待星巴克撤出故宫的事件上的主张一样,都显得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极具感染力。同样,在《30而励》一书中,当他谈到如何看待日本——这个离我们最近,却最不被了解的邻居时,芮成钢说“特殊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对日本有着比较复杂的心理”。他写道:“我们是边看《小兵张嘎》和《地道战》,边哼着《铁臂阿童木》的主题歌长大的。我们在模仿着电影中日本鬼子的怂样时,山口百惠和高仓健也正在塑造我们心中对男性女性最初的审美。学校包场去电影院看《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自己却还正收集着《圣斗士星矢》的贴画。第一次听到‘靖国神社’这四个字的时候,《东京爱情故事》也正陪着我们度过最艰苦的一段学生生活……”在这段类似自白的文字中,没有刻意的高大伟岸,也没有做作的苦大仇深,芮成钢丝毫不隐藏他所属的那个年代人的独有记忆和特别情绪。于是,当他提出“对一个人尚且要多看优点,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应如此,不能以偏概全”时,我不得不赞叹他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所占的高度和敏锐的目光,同时,我也看到中华民族新一代青年人应该展示给世界的处世态度和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