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线(小说)
逾越
坐在办公室里,满眼见到的都是葱郁的绿,门前是碧绿,窗前是翠绿。山前一条小溪时而放声歌唱着奔流而下,时而低语绵绵,最终将天地馈赠的甘露又反哺给滋生她的大山。居住在山中的侗族、苗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依山而居,过着勤劳朴实的生活。
老郑负责的项目部就座落于此,搞了二十几年工程的老郑还是第一次在如此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的地方施工。风景这边独好,却也没有让老郑有丝毫放松。老郑的至理名言就是: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战役,有时要“强攻”有时要“智取”,但都不能马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正基于此,老郑对这次施工考虑得更加仔细了。
除了交通环境以外,这里应该是游客眼里最佳的旅游胜地,每年春天,红彤彤的木棉装点在整个山间,农民在梯田中忙于耕种,逆光下的层层梯田有如面面明镜,一层层亮得耀眼,大者如曲池,小者似碎镜,依山势而层层弯曲,顺坡度而块块递进,如此鬼斧神工的美景却无法吸引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老郑,看着有桥有隧的公路蓝图和险峻的地形,被公认为“管理有一套”的老郑此时冥思苦想的是如何组织施工才能确保工程安全的开展。
看图纸、看方案,最终老郑还是决定到现场去踏勘,驱车半个小时,到了蓝图的规划地。十几米的深谷就连当地人都没有下去过,虽然担心下面会有野猪出没,心有余悸的老郑还是毅然与搞测量的小伙子下到了坑里。杂草从生的深谷,行走在其中每一步都显得特别的艰难,又要向下行,又要防止跌入谷底,几米的路竟然走了十几分钟,慢慢熟悉了谷底环境,老郑一面用树杈探路,一面加快了行走的速度,向北走,向北走,这个方向正是整个线路的走势,就这样走了三个小时,老郑有惊无险的完成了踏勘。此后,老郑又两次聘请专家到这里实地勘测。这条线上沟壑纵横,不要说运送材料和大型设备的便道,就是羊肠小路都没一条,工期紧,不具备搭设大型设备场地的条件,建设难度非常大,这是专家给出的结论,这一点,老郑心里早就有数了。老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改线,将这条线路中不具备建桥条件、安全风险高的一段道路改成隧道。专家听到这样的建议眼前一亮但随后诚恳地告诉他,想改线难度很大,几乎是“不可能”。
几次制订方案几次又自我否定掉,“改线”这个想法始终萦绕在老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老郑认为只有改线,才是对这个工程最负责的做法,才是工程施工最安全、最经济合理的方案,最终老郑下决心一搏。
此后,老郑从工地上蒸发了,天不亮,他和司机就开始奔赴监理、业主、设计单位等各方,盘山的公路一走就要三四个小时,因为患有糖尿病,无糖饼干是老郑车上的必备,饿了就吃点饼干充饥,有时忙得顾不上了,老郑也会把吃药的事忘记了。每到一地,老郑从施工安全、工程成本、工程现状等环节入手,入情入理地向他们介绍,最终设计、业主和监理等单位答应给予一次现场踏勘的机会。
听到这个消息,一向沉稳的老郑激动的却像个孩子,那天吃过晚饭,老郑和项目部的小伙子打了一会乒乓球,还在项目部简陋的活动室里PK了几首歌曲,虽然有些曲子完全不在调上,但那晚大家都很高兴。
专家们到达施工现场时,他们所乘座的十几辆小车轰动了工地附近的村庄,在这条车辆罕见的小路上,车子排成了“龙”字,多少让村民惊讶。而让村民更惊讶的是此后这里将要诞生一条高速公路,载着村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带着村里的山货走出大山。
专家们踏勘回来后又召开了关于改线可行性的专题会议,会上对于将桥改隧道方案变更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由设计院对具体改线技术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十天后,经过核对,确定将桥梁改成隧道。当消息传到项目部时,整个项目部的人都在欢呼雀跃,凭借着科学的论断和执着的敬业精神,老郑完成了专家认为的“高难度”动作,创造了在建工程进行改线的先河,改线刚刚成功,老郑又开始着手落实组织施工了,用老郑的话说是又一个战役打响了。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