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湘江
张伟
冬日的清晨,长沙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雾气,朝阳只是东方天际一点模糊的光晕,上游沙堤的林立的桩机、搅拌站高耸的水泥罐、以及湘江之上巨大的围堰,都隐匿在一片朦胧之中了。
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我心里感觉时间真是过得飞快,三个月前的事还历历在目:那正是九月“秋老虎”肆虐的时节,那时候围堰还没有合拢,湘江大堤上,一辆辆重型渣土车满载沙石,一路飞驰,车轮碾过,路面随之震动,卷起沙尘滚滚,使得本就骄阳似火的工地,更显得燥热难耐。江面上,一艘艘打沙船往来穿梭,皮带机飞速运动,将满船的黄沙尽数倾泻在吹填的施工区里,挖掘机来回忙碌,推土机马达轰鸣。一切景象,都如同三湘大地的天气一般,显得如火如荼。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测量技术人员必须做着施工前期的高程控制点复核检测工作。每一个坐标控制点,架上仪器,一蹲守就是一个下午。烈日灼人,无遮无挡,让刚刚走出校园的我对测量工作的含义有了最直接的体会。每到中午时分,司机师傅送来午饭和冰水,都会关心而不失幽默地嘱咐一句:还有一个下午啦,坚持住啊。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烈日暴晒的日子,不仅晒黑了外表的皮肤,更完成了一个人告别校园、结束学生时代,正式走入工作、走进建设工地的脱胎换骨,真是意义非凡,别有一番滋味。
好在,我很快就适应了测量员的工作生活。一场秋雨一场凉,度过了高温烈日艰苦的日子,船闸的施工也渐入佳境。围堰吹填完成,紧接着开始打桩,复核护筒桩中心点,校验护筒标高也随之成了测量员的每日必修功课。工人在钢护筒上放上枕木,我们拿着三脚杆,小心翼翼地在枕木上挪动着脚步,寻找出护筒的圆心。起初,站在枕木上,腿还止不住地打哆嗦,心想在自己脚底下的,毕竟是个十几米深的大洞,没办法,既然干了这一行,就不能被这点小困难吓倒,穿好救生衣,钢护筒、贝雷架,硬着头皮也要上,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一个星期之后,我便可以像那些老技术员那样,举重若轻地在枕木上行动——全新的工作,全新的生活,能够给一个人带来很多,自然,也能改变一个人很多。
不容我多想,我们已经走到了高程控制点的跟前,从背包里取出崭新的仪器,组装、量仪高、开机、连接。然后把仪器的杆尖对在控制点的顶端,复核高程数据。每一次仪器使用之前,校核工作都是必须的,只有保证每一次测量数据的准确无误,才能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桩护筒标高的测定是这样,江面上的钢管桩打桩更是如此,两个人互相配合,各自控制着上下游和江心江岸方向的偏差,在江边的测站点上早出晚归,一待就是一天,每一根桩准确地打入江底预定深度,都需要我们全神贯注地投入,而我们收获的,是一天又一天地成长!
完成例行的测量任务,收拾好仪器,背上背包,沿着坡道向上,再一次走上堤坝,大雾业已消散,太阳钻出了云层,光芒四射。回身望去,坡下沙地上的桩机整齐排列,清晰可见,远处湘江一线北去,波光粼粼,各种工程船舶往来穿梭,有条不紊,整个船闸建设工地,好一派繁忙景象。
在长沙枢纽的测量队伍里,我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新人,从走出学校到现在,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但在这几个月里,我收获到了在学校里不曾有过的人生体验,不仅是知识上、技术上的,更重要的是一种历练,一种成长,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绝无仅有的成熟和成长。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