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同欢乐也同愁
大河
对陈寅恪先生,多年来只是高山仰止,先生的学问非我辈能窥其一斑。记得几年前曾购得《陈寅恪先生的最后十年》一书,对先生晚年生活的描述让人悲歌,让人浩叹。几次在书店看到先生晚年的著作《柳如是别传》,一直未能下狠心购买,是因为这本著作非具备一定功力之人绝非能看得进去。因此,先生在心目中总是高高在上,唯有顶礼膜拜而已!
近日读完先生的三个女儿的回忆录《也同欢乐也同愁》,从做子女的眼里,追忆了先生夫妇的点滴生活,这也是她们三姐妹第一次为父母写回忆录。毕竟长女流求今年已届81岁高龄(1929年出生),最小的女儿美延也是73岁的老人了(1937年出生)。正如三姐妹在后记中所述:一拖再拖,直到今年父母离去已经四十个春秋(先生夫妇于1969年去世),我们姐妹均是耄耋老人了,若再不完成此心愿,女儿们也将随父母而去,就会成为永远的愧疚。谢谢三位老人在有生之年,为我们留下了先生生前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心目中的先生从神坛走下,而变成可亲可敬的长者!
全书仅18万字,我两个晚上一口气读完。也许是近年一直关注着民国时期学人的生存状态,因此书中所记,读起来倍感亲切。先生的三个子女都不以治学为长,但作为先生的孩子,文字朴实无华,对父母的追忆发自心底,纯乎天性,让人动容。虽然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恰逢中华遭受前所未有之劫难,先生和家人是聚少离多。成年后,她们又离开父母,独自开始自己的生活,但在难得的相聚的那些日子里,她们用心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对学术的痴,对朋友的真。在我原来的印象中,先生和同时代其他知识分子不同,他没有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具有的特立独行的浪漫气质(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第二个魏晋风度的再现)。以为先生只是埋头学问,不问世事,其实先生只是对政治不感兴趣而已,他对世事的关心可以说是洞若观火,某些时候对时局的判断比那些所谓的政治家都还高远。书中提到1943年8月先生带着子女们离开当时还算平静的桂林,前往西南避难,当时周围很多朋友都不能理解他的举动。但后来随着湘、桂之战的展开,桂林不久即成为战事的前沿而沦为一片焦土。先生的远见卓识由此可见一斑。先生于56岁时双目失明,可以算是一生中对先生最大的打击。从此,先生著述只能全靠口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直到先生于24年后去世,对于学术的研究始终未曾停止,甚至在晚年又遭骨折不能站立的境遇下,还完成了80万字的煌煌巨著《柳如是别传》,最后到文革爆发被红卫兵勒令“不准再放毒”,赶走助手,才被迫停止工作。先生一生不管遭遇何等境况,都恪守做人的道德准则: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先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追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真正内涵。
书中对于先生伉俪情深的回忆也让人感怀。年轻时的先生可能书生气太浓,不太讨女生喜欢,直到38岁还是孑然一身。一次由清华同事介绍,才认识了其后的夫人唐篔,唐篔也是大家闺秀,其祖父乃是清王朝台湾最后一任巡抚唐景崧,小先生8岁,1919年从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所设体育师范毕业后,一直从事体育教育。正是在北师大任教期间,先生于1928年春认识了她,交往半年后,两人于7月在北平订婚,从此开始了此后两人长达41年的伉俪生涯。唐篔婚后为了照顾体质孱弱的先生,放弃了自己喜爱的体育教学,一心做好先生的贤内助,先生失明之后,更是对先生照顾得无微不至,可以说,没有夫人的理解与帮扶,也就没有先生的成就。先生对此更是感念甚深,他经常对三姐妹说,你们可以不尊重我,但必须尊重母亲。母亲是家中的主心骨,没有母亲就没有这个家,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母亲。然而等到文革乱起,先生夫妇遭遇了抄家、批斗、逼迁、赶走女工、停发工资,每月仅给几十元生活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到1967年,先生自感来日无多,非常担心夫人的安危,沉痛中拟了一幅挽联,联文乃是锥心泣血,一字一泪:涕泣对牛衣,四十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1969年10月7日,先生经80年风雨后驾鹤西去,夫人自此也卧床不起,在先生去世45天后也随先生而去。遥想1928年春日的那场邂逅,惊鸿一瞥,成就了现当代最为感人至深的一场生死恋,时也,命也?
1955年9月3日,是先生伉俪的28年结婚纪念日,那天先生为夫人作诗一首:同梦匆匆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侏儒方溯俱休说,一笑妆成伴白头。也同欢乐也同愁,这是三姐妹和父母的感同身受,也是我们每一个后来者对先生精深的学识和多舛的命运的欣喜与哀愁!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