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文化

shipping culture

二航文苑

首页 二航文化二航文苑

工地需要崔老五

发布时间:2010-06-28阅读次数:

工地需要崔老五
王力

    我接触过很多人,尊姓大名默默无闻,小名绰号却声名远播,像毛二子、崔老五、丁管子、大黑蛋等等,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却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崔老五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不知何时起,工地上男女老幼,都亲切的叫他“老五”。
    近几年,项目部的正式工人队伍渐渐萎缩,特别是起重工。老的一批批退休,新招的学生里又没有起重专业,后继无人。青黄不接之时,多是中年的起重工身兼重任,四两拨千斤,发挥着重要作用,崔老五便首当其冲。
    他年近五十,皮肤黝黑,身材结实,声音哑,嗓门大,雷厉风行。从江阴大桥、荆州大桥、安庆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他一路生风的走来,历任起重指挥、工长。听说,他胆大,不惧高,在多次塔吊安拆中立功受奖,非他莫属;听说,他身怀武功,爱打抱不平,臂力过人,扳手腕无人能敌。至今,手掌关节,老茧密布;听说,他不拘小节,酒肉穿肠过;听说……听说不算,眼见为实,自从来到嘉绍大桥之后,才体会到他的“庐山真面目”。
    真抓实干是工人的本色,就如武将贵在驰骋疆场,文官贵在满腹经纶一样,崔老五贵在实干。岁月沧桑,有些人在工地现场闯荡久了,斗志耗尽,世故圆滑,避重就轻。崔老五将近三十年工龄了,心态不老,气势不减,就如宝剑,越磨越利,就如斗士,越挫越勇。
    嘉绍工地,地势险恶,嘉绍大桥,创新项目多,重点难点多。直径3.8米钻孔桩,单桩独柱结构,从护筒运输、沉放,到钻孔桩混凝土浇注,安全隐患多,施工难度大,一着不慎,后患无穷。崔老五重担在肩,一丝不苟,护筒沉放时,他指挥的哨声不断,挥动的手势规范。炎炎烈日下,风吹日晒,皮肤更黑了,同事见面,调侃一笑,牙齿倒显得异常的白亮;混凝土浇筑时,他站在料斗放料平台上,动作敏捷,既是指挥员,又是操刀手,往往浑身泥泞,一脸狼狈,寒风凄凄中,他目光更坚毅,激情更炽烈,声音更洪亮。
    急潮澎湃,水流湍急,在钱塘江口施工,打下一根钢管桩,都要伺机而动。看潮水施工,直径40米的钢围堰吸泥沉放,工序复杂,周期长,难上加难。恶劣的天气躲不过,只有靠精心组织和勤奋实干来弥补。毫无疑问,艰巨的任务又落在了崔老五的头上。他带领一帮工人,手把手地指导,苦口婆心地说教。他和工人发过火,骂过人,也和工人谈过心,拉过家常,开过玩笑,吃喝在工地,心思在工地。头发长了,没有时间去理,衣服脏了,没有精力去洗,执着一念,一干就是一个多月……
    做事不拖沓,不敷衍,不靠指指点点,不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崔老五言必行,行必果,身体力行,他不光指挥别人干活,还经常自己身先士卒。一名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事情要想到,要说到,关键还要做到。
    经验足,点子多,勤思索,重实践,是崔老五的特色。“有困难,找警察,”是社会的流行语,“有困难,找老五”,是项目施工人员的流行语。跨堤桥基础施工时,围垦单位围起的块石堤坝,被潮水冲刷,石块滚动到桩基护筒区,致使护筒难以打入,项目部租过抓斗,用过挖机,难以奏效。崔老五因地制宜,就地选材,发明护筒锥,挤开块石,打入了护筒,简便易行,克服了难题。
    给一根绳索,他可以在瞬间做出漂亮的琵琶头,捆绑、调运安全可靠,方便实用;提出一项难题,他可以不久给出几个方案,有理有据,热情服务;起重吊装是他的强项,无论是他份内的事,还是份外的事,他都积极参与,不保守,不吝啬,不倚老卖老,不待价而沽。
    自信源于经验的积累,执着源于工作的热情,崔老五面对现实,专心敬业,敢作敢为。工作上,他敢于据理力争。他看似粗人,实为心细。工作中,常带着记录本,记录下工作要点,技术数据,记录下用工人数,设备台班,做到心里一本帐,毫不含糊。工作之余,他好喝点小酒,朦胧之中,仍惦念着工作,发表感言,或与人倾心而谈,或与人面红耳赤。
    《史记》商君列传里有句话,叫“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他就是“谔谔”之士。有些人,唯唯诺诺,惟领导马首是瞻,言听计从,甚至毫无原则,没有方向,这不能叫人才。龚自珍说“九州生气恃风雷”,社会建设需要“风雷”之士,施工现场,我们尤其需要“谔谔”之士,尤其需要“风雷”之士。
    崔老五节日期间,驻守岗位,在工地现场接受过绍兴市电视台的采访,他多次获得项目部和大桥指挥部立功竞赛的奖励,并经项目部推荐,申报绍兴市劳动模范。崔宏伟的名字,也随即远扬。而老五的名字已根植在大家心中,为更接近生活的实际,我这儿仍旧称呼他“崔老五”。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崔老五也有缺点,但瑕不掩瑜。项目上,还有许多像崔老五这样的人,甚至比崔老五更加优秀的人,他们是工程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奉献着青春,燃烧着激情……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