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四季
陈孝凯
故乡的四季,具体来说只能是孩童时代故乡的四季了,上中学以后就离开村庄在外求学,渐渐的故乡的四季就成了一种记忆。但记忆中的故乡的四季总是那样美好。
故乡的春总是伴着春节的喜庆渐行渐近,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和柔缓的微风,故乡房前屋后的杨柳渐渐孕育出淡淡的、青青的嫩芽。立春前后,就到了“河边看柳”的时候,汉北河河堤上的垂柳一排排地摇曳着苗条的身姿,一日赛过一日地碧绿起来,正应了贺知章《咏柳》里的景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再过些时候,房前屋后、田野里、河堤上的绿树青草让绿色变得越来越浓了,油菜花、豌豆花、蒲公英和一些不知名野草的花都开了。
下午放学回家,父母递过来一个空草蓝和一把镰刀,一群小朋友就热热闹闹地跑向汉北河,河道里面的水还没涨起来,倒是一望无际的宽宽的河滩上长满了深深的野草,争相开放的野花点缀在绿草丛中,像是一块碧绿的油布上染了碎碎的花纹,美不胜收。满河滩飞舞着蝴蝶和蜻蜓,伙伴们除了割满满一篮野草交给父母喂猪养牛,就是抓蜻蜓、捉蝴蝶,有的还抓回家做一个标本,夹在书本里欣赏些时日。春就这样在河滩的奔跑中渐渐离去了。
故乡的夏炎热得很,但儿时的我并不觉得烦闷,也许是有很多同龄伙伴的缘故吧。我家后面有一片竹林,新一年的竹子从老竹林的空地里破土而出,将一片竹林挤得密不透风,除了小鸟、小鸡和知了的叫声,就不会有人来打扰,有时候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看书,觉得很享受。每家门前有一个小菜园,种着西红柿、南瓜、丝瓜等蔬菜,看着渐渐泛红的西红柿,有时还等不得它熟透就摘了,拿到紧邻着菜园的池塘里一洗就生吃掉,现在想来那时真有垂涎三尺的感觉。池塘里荷叶连连,紧挨着池塘的大片的田垄里稻谷抽穗,到七月底熟透的金黄的早稻就要收割,接着插下晚稻。闲暇的夏夜躺在竹床上,听奶奶的儿歌和她经历的动荡岁月里那些苦难的故事,听爷爷和邻家大叔讲那些残缺不全的隋唐演义、杨家将、封神演义,渐渐地睡去,等到醒来又是一个夏日开始了。当然,有时候我们一群伙伴也会约着,晚上一起去抓萤火虫,装在瓶中挂在蚊帐里陪着自己度过炎炎夏夜,觉得很惬意。
故乡的秋似乎来得晚,来得短一些。一旦到了“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时候,就感觉秋真的在一夜秋风中到来了。早晨起来,地上落着很多黄黄的树叶,风吹在身上凉丝丝的,屋檐下的燕子也不知何时飞走了,看着一个个雁阵在蓝蓝的天幕中飞得了无影踪,还真有那种“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的意蕴。当然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面也是我们最饱口福的时候,新鲜可口的大米饭会比平常多一些,平常更多的是吃稀饭;棉花、大米卖出后父母也会偶尔买回来一些肉和鱼;地里的蔬菜也比平时多了许多品种;或者,约上伙伴到汉北河和一些小溪里挖螃蟹、网鱼抓虾,总能让生活过得稍显丰裕些。但秋的脚步太过匆忙,往往觉得一闪而过似的。
故乡的冬天似乎有些长,有些冷,有时在初春还没有退去,3月飘雪也是有的。到了冬天,就盼着下雪,希望下得大些,堆雪人、打雪仗当然是我们期盼下大雪的最主要的原因;似乎只有大雪才真正称得上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看着收割了庄稼后显得荒芜、空寂的田野和枯黄的河堤,也只有一场大雪才能将大地“银装素裹”起来。看着皑皑白雪装点的原野,要是远远地遥望河堤,偶尔看见一个穿着蓑衣肩扛物件的人在河堤上行走,要么会让人想起柳宗元那首脍炙人口的《江雪》:“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要么会幻想金庸武侠小说中那些从雪中隐约飘来的大侠的身影。有时候,也会瞒着家人,和一帮小伙伴拿着棍棒到河滩上去追寻野兔的踪迹,但至多见到过野兔,要想在雪地里追上它真是太难,往往也只能带着幻想和儿时的懵懂无知在雪地里跟着野兔的脚印狂奔一阵,跑累了,衣服湿透了觉得寒不可挡的时候就回家去。冬天不下雪的时候,偶尔也会偷偷带了火柴,到河滩上去“放野火”,我们之所以将其称为“放”,是因为一旦点燃了枯黄的野草,在偌大的河滩上我们就无法控制,火苗会随着风势一下烧掉很大一片河滩,火势放纵,我们的心也在这时候放纵,烧完了看着一片黑灰色的河滩觉得心中空空,无拘无束。
四季轮回,这些也只是记忆中故乡轮回的四季了,但往往还是那样经常让人想起,有时从回味中惊醒过来,嘴角还挂着浅浅的笑。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