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时光
□ 施蕊
郑红杰从工地上回来的时候汗水从帽檐流到了下巴,安全帽的带子颜色比没被汗浸透的地方深。八月厦门的工地上,人身上都是黏糊糊的,想要找一处干爽的地儿,难。
一
半小时以前,厦漳大桥这位年轻的工程部长还在工地上和技术员讨论施工方案,开了一个小众的技术交底会。会议是在架梁吊机的荫影下开的,他们蹲在一小束荫凉下,三五个人迅速的围成了一圈,像一群革命者在共商大业。海风微微的吹着,有点腥。讨论完毕,郑红杰用手背抹了一把汗,望了一眼天——蓝天白云的,看上去挺美。这风吹得——一点也不解恨。
他看见白鹭从主墩上空飞过去,应该有发出呀呀的鸟鸣,哪怕隐隐约约的,也应该有。工地还没有通电,空压机的声音掩盖了一切声响。这种白色的大鸟,女儿应该感兴趣。改天有时间带她到海边的时候指给她看看,他想。
可是他知道所谓改天,只不过是一个从心里掠过的念头,也是遥遥无期的事情。食言的父亲,这个帽子,他恐怕是摘不掉了。
一如往常,郑红杰每天会到工地去看上一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也越来越喜欢激烈的讨论,他相信了王可仲说的一句话:激烈的讨论会产生智慧的火花。王可仲,是这个厦漳大桥的项目常务副经理,有很多不可多得的工作经验,现在都在工作中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传授给了他们了。郑红杰尝到了换一种工作方式的甜头。
回工地的路上,郑红杰想到了多年前来到二公司的情形:那是2002年的7月,熙攘的重庆街道布满了火锅牛油的气息,天气热得可怕,郑红杰的每一口呼吸里都饱含着一颗辣椒的分子。站在公司大门前,他就迅速地爱上了这个火热的城市。
嗯,这么算起来,到二公司,已经七年了。他今年三十一岁。
二
他是北方人,在问到家乡位置的时候,他画了一个图:北京是个圆圈,他的家就在圆圈的边缘上。从南至北的交通工具都要路过我们县,他说。
用图来表达他的想法,这大概也是他的职业习惯。一个人的办公室里,除了两张桌子和两个存放资料、图纸的铁皮柜子,然后就是他了。放在角落里的植物,因为人的稀缺,显得特别茂盛,很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但是,他一坐在那里,办公室就被空气中数不清的数据填满。还有线条,或疏密有致,或经纬交错。
在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时候,他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和南方的城市联系起来了。在24岁以前,重庆、南通、厦门,对于他来说,仅仅是一些粗浅的地理知识而已。从跨进二公司的大门以后,他的生活和流浪密不可分,辗转在二公司的各大工地。他的智慧,也和苏通、集美以及厦漳这些在业界炙手可热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虽然有了这样的光环,但他和二公司许多的年轻男子一样,过的也不过就是普通工程师的生活:白手起家,娶妻生子。
我承认,我喜欢我现在的工作,他说。
目前的郑红杰主要负责的就是施工方案的编制,这是一个需要坐得住的活计。所谓方案编制就是,大到施工工艺的确定,小到机具材料的准备,无一不囊括在内,这是一个精细的活计,也是相当的耗费脑力。
每当手上的活得到肯定的时候,他心里都会由衷的高兴,目光透过眼镜镜片,晶晶亮的闪个不停。而他认为的“肯定”就是在技术交底的时候,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兄弟都能明白他的意图。
三
项目部的广播在早上七点的时候准时响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其实六点的时候,郑红杰就已经醒了,他转过头去看看还在熟睡的女儿。女儿很乖,和他一样,说一口普通话,只是偶尔还是有点椒盐味。想到这里,他笑了。
他想起还在修改的上部结构施工方案,轻手轻脚下了床。
早饭之后来到办公室的时候,太阳光已经打在窗口上。他想起在十一月的北方,寒冷已经成型,温暖荡然无存,暖气充满了每一个房间,就像现在照在身上的太阳一样温暖。他在太阳的光芒里缓缓的想起记忆中三公分厚的积雪,乡村少年挎着书包,一步一个脚印踩在清晨的雪上,沿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从他窗口的位置望出去,隐隐能看见海上橘黄色的架梁吊机,他可以想见在未来的三年里,这个大力气的家伙会帮助他做许多的大事情,力气活,都可以交付给它。他把这一天的工作整理了一下,把眼镜往鼻梁上推了推,抱上图纸,敲开了总工刘景红办公室的门。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