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往事
□黄憬慧
我大约一岁的时候,寄养在老家皖南,一个叫绩溪庄川的乡下,一待就是十年。那是徽州的一角,从我咿呀学语起,徽州村落的炊烟就开始在我的心灵上缭绕,只是深陷其中,浑然不觉罢了。
乡间的童年,我的心灵是空寂的。上十岁的光景,我用笔墨,不知道徽州赫赫有名的“文房四宝”;我奶奶是上庄胡氏家族的千金,不曾听她给我讲胡适的苦读和功成名就的故事;只知道菜肴味道鲜美,不知道徽菜的声名;盼望冬天农闲时,锣鼓叮当的喧闹中,看戏台上花花绿绿衣裙飘扬的热闹,不知道国粹京剧与徽戏的渊源;整日穿行在白墙黑瓦的房檐下,水墨画般的“徽派建筑”与我毫不相干。那时的我,朴实得像房前屋后藤架上的南瓜花。
十年,还有什么不能烙上它的痕迹,还有什么在我成年后面对徽州古朴的文化,心中不会升腾起赤诚的热爱。
与我相干的,是从七岁起,每天不变的工作就是倒夜壶,扫地抹灰。倒夜壶我是喜欢的,一手一个,很快倒在厕所的粪桶里,然后,就一路小跑到屋后清澈的河边清洗。尤其是夏天,河面藤架上黄灿灿的南瓜花,紫澄澄的扁豆花,河边火艳艳的石榴树花下,我要么下河摸光溜溜的石子把玩,倒空别人放在河边待洗的菜蓝,卷起高高的裤脚,筑起水坝下网捞鱼虾;要么捉蜻蜓,或和本家姐妹们疯闹着泼水。常常在我玩得忘乎所以的时候,那一心要把我调教成淑女的奶奶,颠颤着一双小脚赶到屋后的小河边,我一天短暂的快乐也就结束了。
接下来的必修课,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扫地抹灰。每天要按照先撒水扫地再抹灰的工序进行,且水要撒得均匀,不能成片积水;扫地扫把要贴着地面扫,这样就免得扬起灰尘;抹桌子的抹布是不能来回抹的,凼子(桌子、椅子的凹槽处)里的灰不易抹到,要用一根筷子包上湿布伸进凼子里才行。奶奶强调,必须这样才能抹得光亮。乡间的空气清新无比,几乎没有灰尘,每天这样的结果是几乎扫不出垃圾,盆里搓洗抹布后的水也是清亮的,我觉得没有成就感,没有必要每天这样做。终于在多次敷衍却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我的恼怒和反抗轰轰烈烈开始了。
奶奶是典型的三寸金莲,高挑白皙,走路娴雅,穿戴得极素净,一丝不苟的盘发,经常坐在堂前太师椅上,给我梳头扎辫子。要么端着烟袋,悠然地来几口,或变戏法式的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塞进我嘴里,免得本家的姐妹们眼馋。
时空虽然过去了三十多年,对奶奶深刻的印象是经常强迫我“返工”,她揪我的羊角辫子,把我拖到水盆边,嘴里还在像念经一样重复扫地抹灰的操作规程,我奋力挣脱窜出去十几米远,站住挑衅道:“小小脚,打我赶不着。” 她急匆匆追赶我的样子,让本家几十口人都怕她有摔倒的危险。奈何她一双小脚怎么着也追赶不上一个七、八岁的顽童。不过,颇有心计的奶奶,准备了一根
如今,同事不能理解我怎么会如此钟情又贵又不时尚的红木家具,更惊讶我能用一根细细的筷子裹上不用的真丝当布,抹试家具凹槽的那分熟稔,他们不知道,我是抹试着徽州的红木家具长大的。
乡间每月都有吃的节日,眼下的六月六,就有吃苋菜饼子秤体重的习俗。那天中午,家家采摘下开园的苋菜吃,随后庄上老少都集聚在大队部里,一杆秤高高地悬在房梁下离地面
吃的方面,现在看来是很科学的。做得最多的是水包,四季的果菜加上山间的珍品和肉馅,一笼一笼的蒸。几乎每月都有吃的习俗,大年小年元宵端午中秋不必说,正月初八的腊八粥,六月六的饼,七月七的糯米糕,立冬的豆腐虎皮包等等,想起来就回到了乡间。通常每家孩子的任务是负责烧火,也就是在灶下添柴,我们家就我一个孩子,没有人能替换我,每当本家兄弟姐妹十几个吃着水包满屋子玩耍的时候,我的心就不安分起来,加上姐妹们偷偷的引诱,我就借故上茅厕,拿上几个水包溜了,奶奶为了把我逼到灶间,总是等笼屉出锅就把水包装在篮子里吊在屋檐下,等全部完工了,才让我吃。
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小小年纪的我,安静的一刻,总有无可名状的忧愁袭上心头,以至严重的时候,背着书包到学校,很少打开书本。有时是逃学,有时自己在房前屋后或野地山野里闲逛,随手无意识的撤下开着的芝麻花和玉米穗,经常被村里人告到奶奶那里。大人们没有人知道我整天想什么,我也不确切自己想什么,就是很空乏没有寄托的感觉。记得秋天的夜空很高,我和本家的一个表姐躺在装桑叶的篾筐里,嘴里吃着桑葚果,我羡慕她每天能在父母的身边,随意自在。她却羡慕我有鸡蛋炒饭吃,有漂亮的衣服穿,这时,奶奶就在离我不远处,扯着嗓门一声声唤我回家,而我却捂住表姐的嘴一动不动,任她焦急,看夜空的星星流泪。
三年级了,我只能写姓“黄”,写不正确“憬慧”二字,语文老师批评我,于是我索性画“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