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文化

shipping culture

二航文苑

首页 二航文化二航文苑

温州的印象

发布时间:2008-05-14阅读次数:

温州的印象

高成礼

 

   温州的“温”

    温州,温州,在温州处处都能感觉到一个“温”字。

    街市,很少见到吵闹不休,吹胡子瞪眼或拳脚相加的场面,温州人给人以温和的印象。街道,车在人流里游动,人在车阵中蹒跚,惟有自行车像鱼一样在人、车之中摇摆穿梭。性急的外地司机把喇叭按得山响,嘴里“喷”着脏话,可对方既不发火,也不理睬,毫无反映地照走自己的路。

    看那边两辆自行车相撞了。这两位谁也看不上谁,谁也不追究谁违反哪条交通规则,看看车子不坏,拍拍身上的泥土,骑上车子就走。街上也很少见到闲聊的人。

    最能体现“温”的,要算公共汽车了。记得有一次我和同事须在中午11时赶回住地。我们10点左右上了从码头开出的公共汽车,照说有二十分钟准能到,谁想这车见人就停,见车就让,近一个小时才赶到4站路。你正急得火烧火燎的时候,司机和售货员看了一下表,打开车门,丢下车子和乘客,下班走了。嘿,这可真是稀奇。更稀奇的是,车上的乘客毫无反应,依然默默地站在车厢里。显然他们挺适应,“这车啥时能再开?”我们忍不住问。“那不一定了,要看接班司机什么时候到了,”听这话我们急忙跳下车来,另想办法。

    清明桥公共汽车站旁贴着一张广告:招聘保姆,女性,除供给吃住外,每月300500元工资。广告前站着几个女人,静静地看着,没有人询问,没有议论,看完就走。谁也不多看一眼,谁也不少看一眼,一切都像是应该如此。

    书摊在温州的夜里可算是最活跃的了,“五马街”一个街口的两侧,就有五六家书摊在昏暗的路灯下经营。诸如《两个第三者的自白》、《未婚同居咏叹调》之类的书成为招揽生意的台面。一些少男少女们不声不响地观看着,看准之后,钱一掏,手一指,摊主即刻意会,迅速从后面拿出一本来,往前一递,对方接过便走,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完成。

    温州城西“妙果寺”内香火很盛。在进香者中,最若眼的是那些穿宽松的蝙蝠衫,脖子上的项链闪闪发光的小姐们,她们不言不语地烧香,拜佛,然后慷慨地往垫前的钱箱塞进大把的钱,侧房中的和尚正在请客,两桌素宴已经用得差不多了,老主持的头与“施主”的头几乎碰到一块,声音小得近乎私语,旁边一个和尚在数钱,那手里的钱厚厚的一叠,起码有3000元。看来,现代的和尚也和企业的经理一样,是讲求经济效益的。

 

温州的海

    温州城,四面青山如屏,瓯江穿城而过,注入东海。城东郊的瓯江入海口处——龙湾水深流缓,是一个天然的良港。1958年,曾计划在这里造一个万吨级码头,很是热闹了一阵子,但只打下了两根桩,以后就偃旗息鼓了。

    温州很早以前曾是一个繁华的商埠,57年后几次运动,大家真有点望而生畏了。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温州的人们又活跃起来了。一些老的生意人又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始从事各种商品经营了,青年人以独特的敏感也很快学会了各种生意经,听说了一些十五六岁的女孩子都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承包了许多大商店,赚了大钱。

    为了进一步发展温州经济,国家在这里加快了港口建设。19871月起,由我局在1958年打下的两根桩的地方,经历了700多个日夜,战胜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中标建造了两个质量极好的万吨级码头,泊位去年底已竣工验收。从而结束了温州无万吨级码头的历史。

    如果从这个港区出发,沿瓯江东行十四、五公里,便是浩瀚的东海。将来,各国来温州贸易的商船将从这里进港。如果你有兴趣站在海边,望水天一碧处,可看到点点渔帆,听见声声渔号,隆隆的机器声不绝于耳。站在瓯江的入海口处,你可以看到这种情景:浑浊的江水和深蓝的海水之间好似有一条严格的界限,清浊的江水渐渐淡化,最后变成湛蓝的海水。

    我感到惊异,也受到鼓舞和启迪。

    大海,它广纳百川,但始终不改变自己的颜色;

    大海,它容留万类,又赋予万类以大海的风格;

    我爱温州的海,我爱它那无与伦比的独特的性格。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