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印象
□金波
在我的眼里,兰州应该是进入西北的第一站。黄河穿城而过,使这座千年古城多了一丝秀美和妩媚。建于上世纪初的黄河第一桥横跨其上,使用至今,仍然车水马龙。兰州城依河而建,故而城区狭长,南北有山屏蔽,因此冬日并不比西安更冷。夏日尤其凉爽,不知空调为何物。黄河北岸即是白塔山,因山有白塔寺而得名。攀至山顶即可俯瞰兰州全城,黄河如玉带,古城似骄龙,城因水兴,水借城灵,实乃造物主之杰作。
从兰州西行400余里,到达青藏高原另一古城西宁,城市不大,但感觉舒适,虽是炎炎夏日,却凉爽如初春。城不在大,小有小的妙处,小得干净,小得温馨,小得适合人居,这正是西宁留给我们的印象。次日驱车前往青海湖,车行一个小时即到湖的边缘。沿湖东路修得极好,两边都是金黄的油菜花,铺天盖地,实为金色海洋,这种景象平生第一次所见,大家都激动不已,沿途都是停车照相的游人。其实景区内倒没什么景点,站在湖边,湖风浩荡,湖水奔腾而至,有身处海边之感。返回西宁的途中,经过日月山、倒淌河,这些美丽的名字都与一位美丽的公主有关(文成公主入藏时经过的地方)。车过塔尔寺的时候,由于时间紧迫未能进去一看这座青藏地区最负盛名的藏传佛教的祖庭(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算是那次西北之行留下的唯一遗憾。
而从西宁到甘肃的张掖,则是我走过的最美的一段行程。车子在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的海洋里穿行,大西北的七月啊,真是一个金色的浪漫季节。在过了青石嘴之后,就可以看见大片的牧场,白色的羊群点缀在绿色的汪洋中,玉带似的河流在草原上蜿蜒,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其间。为了赶路,我们无法停车慢慢地欣赏,就是在飞驰的车上拍下的一些照片,也让我们心驰神往。从一段狭长的峡谷穿出,就进入了甘肃的民乐县,视野一下豁然开朗起来。时值西北的盛夏,虽是下午八点,太阳依然没有落下,路好车少,在夕阳的映衬下,我们像快乐的鸟儿在广阔的天地间纵情翱翔。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抵达了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张掖。
一梦醒来,我们继续向嘉峪关进发。途经高台,令人想起西路军的悲惨结局,就是在这里,西路军全军覆没,让人唏嘘不已。再过酒泉,进城看了那座威镇边关的城楼。下午到嘉峪关,立即去了万里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大漠黄沙,岁月无情,惟有这座关隘巍然耸立,千年无语。登楼远望,铁马金戈之声,丝竹管弦之盛,西出阳关之悲,一起涌上心头,正所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怜无定河边骨,犹忆深闺梦里人”。一夜醉卧,次日继续上路,奔向此行的目的地——敦煌。
向往敦煌,是源于徐迟先生的一篇文章《祁连山下》,记得是在高中,读后心绪难平。也许是感动于敦煌的壮美,也许是震撼于书鸿先生的执着,也许只是自己年少无知的冲动。总之,这篇文章成为自己多年挥之不去的情结,让我对敦煌充满深深的想往。上世纪九十年代常书鸿先生去世时,我写了一首几百言的长诗,可惜已经不存。后来又读了书鸿先生的传记,对他、对敦煌有了更多的了解,因他,我也知道了他的继任者段文杰先生和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女士。说来也巧,敦煌的发现和研究都与湖北有点瓜葛。1900年,正是湖北麻城的王圆箓道士的一次偶遇才打开了敦煌藏经洞这座世界宝藏的大门,而樊女士的爱人则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学生,为了她的事业,他离开武汉,陪她在大漠一呆就是近四十年,上演了一出真正现代版的“祁连山下”。在敦煌,在鸣沙山、月牙泉,我的思绪没有跟着导游的讲解在那些美仑美奂的壁画和奇妙绝伦的美景中遨游。我在想,敦煌,是什么样的魔力可以让这些远在海外、身处闹市的画家学者匍匐在他的脚下(张大千曾在敦煌临摹壁画达四年之久),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使这些人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愈挫愈奋、九死而不悔。敦煌,莫非正是你那迷人的佛光在向人世间昭示着你的神秘、博大与精彩?
辽阔的大西北,是我们放纵思绪的大舞台,激荡灵魂的大牧场,舒展心胸的大写意,奏响生命的大交响。我期待再次与你相约。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