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我是如此的美丽
□袁新平
灯光如水,淌满桌面。
此时是深夜,忙完家务、安顿好女儿睡觉后,我又一次坐在电脑前,默默地用手指敲击夜的寂寞。
不是聊天,也不是阅读新闻,而是继续白天没有做完的工作。
每到双月末,我总有这样忙碌的几天。一本公司内部刊物——《水工工会简讯》就是我挑灯耕耘的“土地”。
对于它,我是爱恨交织。
作为传播企业文化的信息平台,作为塑造企业形象的窗口,这本小刊物承载着领导的重托,肩负着职工的希望,要想办好它,对于非新闻专业毕业的我来说,的确是一种挑战和一种考验。
还记得第一次办刊的心情,是那样的慌恐和不安。稿件从何而来,栏目怎样设计,刊物如何定位,封面如何装饰……一大堆的难题让我茫然失措,焦虑万分。
克隆兄弟单位的刊物吧,就会失去自我,失去特色;转载公开刊物上的文章吧,就缺乏亲和力,容易产生距离感。怎么办?我不时地问自己,并寻求答案。
突然间,“学习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闪现在脑海。是呀,我为什么不在学习中挑战自我哩?!
于是,我上路了。一个人默默地前行。
没有稿件,我就向机关和项目部的同事约稿;没有经验,我就向局报局刊的老师请教;经费开支有限,我就自己编辑、排版、打印和装订。忙得不亦乐乎。
事实上,做编辑工作很是枯燥,亦如枯燥的文字。
每期刊物总要编发几万字的稿件,有的来稿是那般的粗糙和不规范;有的来稿非常专业,一时难得领会。粗糙也罢,专业也好,我也不得不读,不得不编,因为刊物正“等米下锅”。
一个人编辑还兼顾其他工作,不像有的兄弟单位是专人从事这项工作,所以我不得不在做好日常事务性工作之后,才进入紧张的“编辑状态”。特别是一到双月末,我不得不将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带到家中,带到黑夜……
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刊物面世时的心情。刊物虽然“素面朝天”,但不失高雅;栏目虽然直白,但“公司集锦”、“项目聚焦”、“生日贺卡”、“先进人物”、“管理论坛”、“创作天地”等板块还是拉近了员工与企业的情感。
而最让我欣慰的是,一线职工在刊物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听天兴洲项目部唐书记讲当职工在“生日贺卡”中看到自己的名字时,为公司送出的这分关爱感到很温暖。那一刻,我很激动,也很欣慰。
就这样一路走来,《水工工会简讯》渐渐从粗糙走向精美、从幼稚走向成熟,并得到了领导和职工的好评。
今夜,又是月末,我又开始为新的一期刊物忙碌着。疲倦和睡意不时向我袭来。
“早点睡吧,熬夜的女人会变老、变丑的”,老公关心地说。
“丑就丑吧”,我摇了摇头,继续自己没有完成的工作。
人们常说,四十岁是人生的秋季了,四十岁的女人是秋天的落叶。我说,四十岁的女人依然美好如花。她们卸了春红,却了夏艳,收尽铅华而裹一袭“金色”,不经意地便成为一段秋景。
就像今夜的我,因为工作,灿若春花,如此美丽。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