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文化

shipping culture

二航文苑

首页 二航文化二航文苑

我与《二航人》

发布时间:2008-05-14阅读次数:

我与《二航人》

□彭 晓

 

    认识《二航人》在一个美丽的港湾,在一个美丽的晚上,我查阅技术资料时偶然翻出几张发黄的报纸——《长江筑港报》,中交二航局企业报《二航人》的前身。我如获至宝,认真阅读,慢慢品味。上面有新闻报道,还有诗歌和散文,丰富的内容,精致的编排,让人爱不释手。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从报纸上我知道中交二航局是国内路桥建设劲旅。从报纸上我认识了几个非常陌生的名字,没有想到几年后他们都成为我的老师和笔友。

    真正成为《长江筑港报》忠实的读者和积极的撰稿人是从江阴项目部开始,当时我在项目部从事党务工作。项目施工有别于船队施工,相对比较稳定。令我和同事们感到非常开心的是每个月能收到从武汉邮寄过来的《长江筑港报》,能从报纸上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动态,能体会二航人的豪迈情怀,能感受各个项目部的“乡土人情”。这也难怪人们常说在二航员工中阅读率最高的报纸是《长江筑港报》,这是任何一家媒体无法比拟的。看得多了,也就开始尝试给局报投稿。刚开始主要写一些散文和诗歌,觉得写这比较容易,不用收集资料,有感而发,将感触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就行了。每每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守在电脑旁“捉虫”,乐此不疲。每每完成一篇稿件,用传真机传到局报,随后一段时间都充满了期待。每每看见报纸上有自己的“豆腐块”,都会油然而生淡淡的成就感。

    2003年下半年,我调到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项目部,主要从事现场设备管理工作。此时的《长江筑港报》已于年初更名为《二航人》。长江口是当时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最大水工工程。气势恢宏的施工现场,园林式的办公生活区,以及二航人战风斗浪的豪情壮志深深地吸引了我,时刻感动着我。将他们记下来,将他们的先进事迹用文字表现出来成为我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开始尝试写新闻报道,开始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点点滴滴记在心头,流淌在笔下。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和局报进入“蜜月期”。

    当一篇篇通讯报道,一篇篇诗歌散文见诸局报时,项目部将我从施工一线调到办公室,从事水上劳资管理和设备调度工作,让我有一个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的环境。我再一次脱离专业,但我并不后悔,我知道宣传是一项美丽的工作,我有激情和兴趣。

    其实宣传也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有时为了抓住施工现场一瞬间的动人景象,我守在船上默默等待好几天时间;有时为了制作幻灯片和音像片断,匍匐在电脑前通宵达旦工作;有时为了起草一篇高质量的报告或报道,几天时间废寝忘食。苦也好,累也好,宣传工作极具挑战性,看着自己的劳动、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心里是很美的。在长江口工程快竣工时,我负责撰写竣工稿件。竣工稿件包括一篇消息,一篇人物专题和一篇大特写。为了能形象生动地反映整个施工过程,能生动刻画典型人物和事件,我先后采访了十多人,有一线操作人员,有技术人员,有管理人员,从他们的视野和感受全方位了解长江口工程。后来这几篇稿件被《二航人》刊登了,人们称赞这是对长江口项目很好的总结。

    长江口工程结束后,我回到武汉,先后在武钢项目部和阳逻项目部工作。2006年初,我调到天兴洲大桥项目部,主要负责办公室管理工作。也就是在天兴洲项目部,我在宣传工作岗位上逐渐成熟起来。以往在项目部从事宣传工作,主要是写作,每天夜深人静时坐在电脑前爬格子,消磨闲暇的时间。在天兴洲项目部我感到的是一种责任,要负责宣传工作的策划、实施、总结、改进,负责工地小报的编辑、橱窗的更换、施工现场的布置等等,凡此种种都要用心去琢磨。

    在天兴洲项目部我开始接触社会媒体,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感触颇深,收获颇多。今年“五一”期间,适逢天兴洲大桥公路分建段工程设计变更部分开始施工,我抓住市民比较关心的几个话题向社会主流媒体投稿,很快得到他们的回复,并被刊登在报纸上。随后我一鼓作气,当月在社会媒体上发表了13篇新闻报道。

    公路分建段工程不是天兴洲大桥的控制性标段,能吸引社会媒体的新闻热点并不多。我改变观察角度,从最初的跟踪新闻焦点到后来主动发掘素材,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和楚天金报经济部一位记者合作撰写的社会报道《倾听建筑民工朋友的心声》,稿件专版刊登在814的楚天金报上,据说社会反响很大。

    这几年我先后从事了机务管理、安全管理、生产管理、党务管理、办公室管理等工作,得到大家认可的却是宣传工作。大家忘记了我的主业,主业不开花,副业却是可圈可点。以前的同事基本都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依然每天晚上躲在办公室爬格子,乐此不疲。我不后悔,我不孤独,宣传是一项美丽的工作,我和《二航人》的故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