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中·中交城的顶楼放眼望去,被誉为“中国车谷”的武汉经开区尽收眼底。中交二航局华中·中交城项目负责人罗壮对周边的地标性建筑如数家珍:白沙洲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东风大道、武汉智慧生态城、武汉经开外国语学校……一座座或高耸或秀美的地标拱卫四周。这些“作品”全部出自中交二航局之手,如今,它们就像巍峨矗立的丰碑,见证了中交二航局深耕武汉、打造宜居城市的筑梦旅程。
而今,华中·中交城项目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180米高的地标大厦将再次突破武汉经开区建筑新高度,为“中国车谷”奉献一道独具魅力的城市天际线。
华中·中交城是中国交建在华中区域投资建设的首个大型城市综合体,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由总部办公大楼、自营酒店及商业楼、服务式公寓、独栋办公楼等11个单体组成,采用极富中交特色的“云办公”设计,以大跨度、大悬挑的双层空中连廊串联9大单体。从空中俯瞰,连廊似一条玉带连接各功能区域,契合了中交二航局筑路架桥的企业形象。
“这条连廊可是花了大心血!”项目技术负责人刘富发说。空中连廊长达722米,共有9处钢桁架结构,最大跨度达49米,还向外悬出13.2米,光用钢量就接近5000吨。要在39米高的地方悬空建起这样一座“空中之城”,这在中国房建领域都是极其罕见的。钢结构吊装过程尤为惊心动魄,刘富发说:“难点在于吊装时要确保安全和质量绝对受控,两台起重机的起吊速度、旋转角度、负荷量必须严格控制好,否则一旦起重机超负荷,结构受扭,焊缝开裂,就有可能与楼栋发生碰撞。”为此,项目部邀请技术专家多次评审钢结构安装方案,对吊点、吊具、吊臂工作时的角度速度等反复研究,最终形成一套科学、实用、完整的施工方案。2020年5月19日,最后一段钢结构连廊被整体提升至空中,实现“合龙”,钢结构安全、质量均达到既定目标。
钢结构的焊接也是一大挑战。盛夏的武汉气温居高不下,钢结构安装后完全暴露在太阳的炙烤下,而焊接工人需身着厚厚的工服,在39米高的灼热钢桁架上来回爬行。看着这一幕,安全员杨祥胜连连叹气:“这样下去,工人有中暑的风险,进度也上不去!”为此,项目部专门召集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焊接工人商量对策,有人提出,可将钢筋网做成筒状,附着在钢梁上,这样工人就有了灵活而稳固的作业平台。大家一拍即合,一种可移动的简易焊接作业平台就这样诞生了,有了它,工人作业更安心了,焊接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为提高连廊结构减震性能,项目部还创新嫁接了中交二航局在桥梁建设中成熟的调谐质量阻尼器(TMD)技术、铅芯橡胶支座技术,在会议中心等部位安装了12套电涡流TMD设备,分别对3个大跨度区域结构楼板进行减振控制。如此一来,减振率最高可达47.3%,显著提升了会议中心等大跨度区域的使用舒适度。
走进华中·中交城项目,施工现场环境干净整洁、材料堆放整齐、智能化机械设备让前来观摩的同行纷纷点赞。得益于标准化、信息化两大管理手段,项目管理中的特色和亮点得以显现。项目开工以来,接连获得“全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工地安全生产标准化学习交流项目”“湖北省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现场”“湖北省优质结构工程”“江城十大魅力工地”等荣誉。
对于工程质量,质检部部长张先辉眼里揉不得沙子。今年春节前,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张先辉发现现场有一片区域砌体灰缝偏大,砌筑不水平,观感质量差,便用手机记录下每个问题。在项目质量提升专题会上,张先辉毫不避讳,直接点名批评。“这影响又不大,就这样,不改!”负责施工的班组长很生气,甚至抓起手边的玻璃缸砸碎在地。即便如此,张先辉也不退让。这让各协作队伍认识到项目部对待质量毫不妥协的态度,只得严格按照要求整改。
为了实现创优目标,项目部成立多个QC小组。由于项目型钢-混凝土SRC结构施工量大,钢筋密集排布,钢梁、混凝土梁与钢柱连接处复杂,现场可能存在质量隐患。对此,QC小组成员对型钢安装、钢筋绑扎焊接、混凝土浇筑外观重点进行质量调查,经综合分析,商讨出对进场型钢逐个检查,调整工序安排,对焊接前后的型钢进行水平、垂直方向复测等三项措施,使得现场施工质量得到了保障。《控制超高层大跨度SRC结构的施工质量》这一成果还获得湖北省QC小组活动成果二等奖。
这些只是项目团队精益求精的缩影。为最大限度提升楼层使用面积,总部办公大楼楼板结构采用空腹式密肋梁系统,地下室则采用无梁楼盖工艺,不仅降低了结构高度,还节约大量钢材和混凝土……一系列精工技艺,让华中·中交城成为“中国车谷”工程质量的新标杆。
进门刷脸、红外测温、环境监测、“指尖”管理……在华中·中交城施工现场,众多“黑科技”让人眼前一亮。安全部部长王武超说:“项目部采用实名制门禁系统,人脸识别,安全高效,还能实时显示各劳务队伍人员信息、工种分布、薪资发放等内容,大大方便了管理。”
在酒店楼外侧,设有一条专门的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管道,从各楼层直达地面,改变了单一通过施工升降机外运建筑垃圾的传统,建筑垃圾外运这一“痛点”得以解决。结合手机APP即可远程控制的自动喷淋降尘系统,项目部管理人员“点一点”就可以捕捉湿度、风向、噪音、PM2.5等环评指标,一旦超过警戒值,雾炮机、喷淋系统等自动开启,让扬尘“销声匿迹”。
不同于传统的办公大楼,华中·中交城建成后将设置中交自营酒店、服务式公寓、信息共享中心、生产指挥中心、招投标中心、后勤服务中心、档案中心等,实现入驻企业的信息和资源共享。作为功能业态如此齐全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如何在项目建成后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项目建设团队提出,要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式,建设“智慧楼宇”。目前,华中·中交城正在开发智慧楼宇集成平台,开发智慧运维、智慧消防安防、智慧餐厅、智慧节能降耗、智慧会议、BIM驾驶舱等功能模块,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提前介入实施,将楼宇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最优组合,为入驻员工提供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带来更好的智能管理和人文体验。
如今,在中交二航局建设者的精心雕琢下,华中·中交城品质工程打造初显成效,一座“空中城市”已然成为车谷核心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吴胜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