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项目不一样。”来中交二航局西南研发中心项目部报到前,梅晨就了解过,公司有个导师带徒制度,新人到项目部报到后,每个人都会有一名师父负责“传、帮、带”。而这次,大家到项目部快一个月了,还在各部门之间流转,至于师父,更是每一名新员工都有好几个。
不仅如此,到了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新员工们又迎来“学习时间”,从项目经理到各部门负责人轮番上阵,给大家讲课。让梅晨倍感新鲜的是,授课内容五花八门,除了商务知识、跨线桥设计与施工、工程识图外,就连财务基础、现代礼仪、新闻写作、摄影基础这些与专业和现场施工不相干的“副课”也登上了培训课堂,成了新员工的“必修课”。
原来,这是项目部今年在导师带徒方面所作的有益尝试。项目部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一对一”导师带徒模式,新员工一进入项目就举行拜师仪式,虽然可以快速融入项目,但是这样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新员工的发展空间。同时,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比较专业,对其他部门和岗位的工作内容却一无所知,当自身工作内容与其他部门相交叉时,就有可能导致工作无法统筹、协调开展。
项目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变传统的“一对一”带徒模式为“多对多”带徒模式,即把所有导师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导师团队,以导师团队指导新员工工作的方式综合培养所有新人,新员工有任何专业或生活上的问题,都可以向导师团队的任何一位导师请教。
新员工报到伊始,就开始在工程部、合约部、安监部、质检部等业务部门流转,熟悉项目规章制度、项目构成、各部门工作内容,跟着一个个师父学习混凝土结构施工要领、安全质量管理、合同管理、物资采购流程等业务知识。期间,项目部每天晚上安排两小时强化提升培训,对企业文化体系、建筑领域各方面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宣贯。培训前,先对前一天的授课内容进行闭卷考试。不只是新员工,项目部还鼓励老员工也参加培训。
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带徒模式中导师资源分配不平衡的壁垒,实现了导师资源共享,避免了徒弟因专业不太对口或遇到非本专业知识而无法更好地找到解决办法的窘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全方面的“传、帮、带”,也使得徒弟们的所学不再拘泥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于专业之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深入学习和发展,鼓励大家由“专家”转型为一专多能的“博士”。
新员工李宇翔说,这种导师团队带徒制,让我们以最短的时间尽快了解项目部各部门的职能划分和工作重点,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学习到大量来自一线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有利于我们全面、综合发展,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一些课程的设置看似和专业无关,其实对以后的工作、生活和个人修养的提升等等都很有帮助,所以虽然很累,我们每天都坚持参加,没有一个缺席的,因为大家都不想错过每一节课”,新员工程淦说。
“多对多”带徒模式“满月”后,项目部对新员工一个月的轮岗工作作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将他们分配到各部门。同时正式举行拜师仪式,只不过,新员工们这次拜的师父,是导师团队。每天的“学习时间”,也将作为常态化工作,持续开展。
“这证明项目部非常注重青年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个项目部我来对了”,梅晨说。(朱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