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六,正是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的时候,二航局武钢工业港3、4号码头改造工程工地却来了几个远道的客人,他们是应项目部紧急要求过来加班的扬州扳金厂的8名高级铆工和电焊工。项目经理见到他们,感动地连说了三遍:“谢谢你们的支持!” 二航局水工公司承建的武钢工业港3、4号码头改造工程自2006年1月18日正式开工以来,为了免受长江汛期影响,必须在6月30日前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因此,进一步规划好各工序之间的衔接,特别是打桩、接桩工作的连续性,就成为项目施工成败的关键。项目部急需劳务分包单位扬州扳金厂派8名高级铆工和电焊工,从扬州赶到武汉施工现场进行加班作业。可是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他们又在相距遥远的江苏,会不会以各种借口推辞呢?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能有这样的结果,还得从扬州扳金厂和二航局合作双赢的历史说起。扬州扳金厂与二航局打交道已经有十来年的历史,和二航水工公司的合作也已经有了3个多年头。扬州扳金厂在华新水泥厂阳新专用码头项目与水工公司合作钢管桩加工过程中,为规避钢材涨价的风险,他们为项目部代垫近800万元钢材货款,最终实现了项目部和协作单位双赢的目标;在二航局武钢工业港1、2号和8、9号码头改造项目的合作中,他们再次为项目解困,垫付钢材货款近千万元,有效缓解了该项目的资金压力。双方在多次合作中,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也就能相互支持。 江苏盐城东南公司,也是与二航局打交道多年、从二航局劳务协作单位中迅速成长、由小变大的一个典型。江阴大桥建设时,他们还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包工队,后来先后参加了荆州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湖南株洲湘江四桥等特大型桥梁工程的劳务分包,使当年只有百来个人的农民小分队发展成具有一定资质、实力、规模的劳务分包单位。如今的江苏盐城东南公司已经可以同时承接几座大桥的劳务分包,常年有劳务人员近千人。他们为了适应二航局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整套自己的管理办法,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成为二航局在建桥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 二航局作为一家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有上百家劳务分包单位环绕在其周围,而像江苏盐城东南公司、扬州扳金厂只是环绕在二航局周围两颗明亮的卫星,它们与其它劳务分包单位、工程分包单位一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环,围绕着二航局,成为具有璀璨光芒的卫星群。 二航局的辉煌离不开分包单位的支持,而分包单位的生存发展更离不开二航局。这些分包队伍在二航局的发展过程中汲取充足的营养,茁壮成长。二航局周围大大小小的分包队常年在为项目服务,它们像一颗颗灿烂的卫星,分布在全国各地,围绕在二航局项目的周围闪烁着,创造着不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包工头”现象到不规范的劳务承包,再到规范、成建制的分包队伍,这基本上是每一颗“卫星”成长的轨迹。伴随着二航局的发展壮大,一些早期的“包工头”抓住机遇,依靠二航局这颗大树,迅速成长壮大起来。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劳务分包还是一种新鲜事时。为弥补劳动力的缺口,二航局各施工处实行了用工制度改革,将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吸引进入建筑工地,从事劳务工作。那时所谓的分包队伍,不过是包工头带一些零星的务工人员,他们在项目施工中占有的人数比例少,劳动生产率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二航局撤销施工处,全面推行施工项目管理,项目部开始成建制引进外来施工队承包作业。 随着二航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国家的有关要求,包工头的分包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不能满足项目施工需要。面对越来越理性的市场,一些地方相继出台政策法规,规范劳务行为,一些劳务输出省份纷纷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对劳务输出进行有序的管理。一些有远见的包工头利用这个时机组建了自己的分包队伍。一些员工也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利用二航局富余的人力与设备资源,组建内部作业公司,如三公司的金山顶管公司、四公司的芜湖大地公司等,为二航局构建劳务分包市场奠定了基础,为企业改制、安置富余人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此,这些分包队伍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人才,甚至组织人员参加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工、技术工。再次出现在项目上的分包队伍,无论是人数还是技能,在一线施工人员中都占有绝对优势。通常一个过亿元的项目,项目部自有管理人员只有三四十人,而劳务人员可达到三四百人。 进入2000年以后,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有的分包队伍已经走向成熟,人员素质普遍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时二航局根据市场形势,提出了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项目部也慢慢由指挥者向管理加服务的角色转换。分包尤其是劳务分包,在二航局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二航局的发展必须有这样一个大的市场,也离不开这个大市场的支撑。正是分包的介入,特别是分包队伍中大批熟练工、技术工的出现,才使二航局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成为可能,也正是分包队伍为二航局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后,二航局对分包队伍的管理也更加规范。无论是工地住房,还是劳动保护,都尽量改善条件,实行同等待遇;从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尽可能地为农民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与舒适的生活环境。一位长期与二航局合作的劳务分包单位的老板逢人就说:“二航人诚实守信,正直廉洁,使人放心,令人舒心,更使我们有自信心。”为加强分包管理,二航局为每个分包单位建立档案,将有资质、有实力的分包单位列入合格分包商名录,将不守信誉的分包单位列入黑名单。在分包中引入招投标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分包行为。 “卫星”的出现是二航局改革改制的需要,“卫星”的成长是二航局做强做大的必然,“卫星”的发展过程是劳务市场和分包市场逐步走向规范的过程,更是双方合作共赢的结果。随着二航局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的完成,它们与二航局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他们在打造“百年二航”,保持二航局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合作共生共荣,“卫星”才会灿烂。如果我们以每亿元施工产值需要300个劳务人员计算,二航局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平均需要劳务人员将达到15000人以上,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是一个令二航人骄傲的数字。一个国有施工企业每年能够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对社会是了不起的贡献。如果再以农民工每人每年1万元收入计算,就是1.5亿元,这样的收入对绝大多数农民工来说,足以养家糊口,并有所积蓄。这些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 这样一个事实不言自明:分包队伍为二航局做强做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航局为分包队伍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解决城乡人员的就业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提高农民工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