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文化

shipping culture

文化故事

首页 二航文化文化故事

十、忠诚是一条“金丝带”

发布时间:2008-05-12阅读次数:

有一种化学粘合剂叫“强力胶”,两个物体之间只要涂上这种粘剂,就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在企业与员工之间,有一种“纽带”叫忠诚,有了忠诚,企业与员工就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多年来,二航局在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给员工和出资者以最大的物质回报的同时,大力推行人本管理,积极倡导职业忠诚,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演绎了一个个企业尊重、关爱员工,员工心系、热爱企业的美好故事……这里讲述的是其中三个小小的片断。


2000年的某一天,在荆州大桥工地,二航局一个普通的锅炉工“老万”第二天就要退休了。这一天,“老万”没有忙着收拾行李,也没有花时间提前购买车票。跟往常一样,他4点多钟就起了床,挑了些最好的新煤,将炉火烧得旺旺的。他知道,从7点钟开始,工地上200多号职工就要陆续用水,大家都需要一锅好的开水。中午,老万没有休息,他将锅炉上下仔细检修清洗了一遍,一直忙到深夜。第二天,他向接手的同志认真地交待了锅炉和管路的各个细节和需要注意情况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工地。
“老万”其实不姓万,他姓丁名礼钱,个子不高,花白稀疏的头发,因为背有点驼,也有职工戏称他为“老弯”。大家之所以叫他“老万”,据说是因为他会干的活很多,万事通。说他万事通未免有点夸张,其实他并不是什么都会,只是他愿意做的事很多,加之做事认真,所以很多事都做得很好,大家这才送他“老万”这个雅号。
“老万”跟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呆过的建桥工地很多。1995年到江阴大桥工地,后又来到荆州。退休后,2001年,四公司又将“老万”返聘到润扬大桥C1标(北汊斜拉桥)。在润扬大桥项目施工筹备期间,工地上1600多米的自来水管、900多个管道接头和100多个阀门、龙头,他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全部安装完成,让职工们早早地用上了自来水。他还将其它工地上用过的龙头、水管都尽量修复再使用,为项目部节约了不少开支。
“老万”还会修车,从荆州大桥退休后,他买了一套修车工具,准备在家开个自行车修理铺。被返聘到润扬大桥项目部后,他就把修车工具都带到了工地。“老万”说:自己的工具用得顺手,工地上的修理工作也需要。工地上废弃物多,能够用的就尽量用上,能够节约的就节约,单位的东西不能浪费。


当2006年新春的钟声敲响时,武钢工业港的夜空亮起了五彩缤纷的焰火。此时此刻,在值安全班的朱建华的心情,也如同这焰火一样显得格外灿烂。
春节前夕,“航工桩6”号到武钢工业港施工,船停泊在家门口,这是一个难得的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为了更多的人能在除夕夜与家人共度团圆时光,朱建华与家人吃完年饭,于当晚10点赶到船上,主动担当起安全值班工作。
朱建华,一名外聘员工,“航工桩6”号轮机部加油工兼主操车手,忙碌有序的船员生活已陪伴他度过了在二航局工作的三个年头。如果没有三年前的那一次应聘,他生命中又一次转折后的精彩也无从谈起。
2002年,长航集团武汉轮船公司整体退出长江客运市场,朱建华也因此失去了赖以谋生的工作。他四处打工,但由于收入低,生活依然没有保障。就在他陷入迷茫和失落之时,得知二航局水工分公司正在招收一批船员的消息。他怀着兴奋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参加了应聘,并如愿以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领导的关爱和船员的热情使他很快融入到二航这个大家庭中。
刚上“航工桩6”号时,望着高耸的桩架,看着满甲板分布的绞车机械以及机舱里密密麻麻的配电屏线路,朱建华心有怯意,深深感到自己所学太少。由于受在原单位分工明细的影响,过去很少接触电机电器类工作,朱建华感到电工知识和技能尤为欠缺。轮机长丁志龙及时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亲手绘制出主要电器线路图,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给他讲解电路的来龙去脉,使他很快掌握了工作原理和处理方法等。
在机舱工作中,朱建华也主动将自己对柴油机检修工作的经验和认识与大家进行交流,从而在工作中获得良好的信任和配合。“航工桩6”号在温州施工时,有一次,主机一缸突然发生异常,增压器喘振厉害,主机被迫停机。现场有的人认为缸内有异物,需要吊缸,有的认为需要拆增压器。朱建华却坚定地说:“气阀顶杆没有足够的行程顶开摇臂,一定是凸轮有问题。”打开凸轮箱检查,果然是凸轮轴向位移,始终顶不起顶杆,导致气阀无法正常打开。幸亏发现问题及时准确,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2004年初,从未接触过操主车的朱建华,在船长陈波的鼓励下,开始学习操主车。对这样一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怕因为自己的一不小心酿成大祸。但面对领导的信任和鼓励,朱建华很快镇定下来,暗下决心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他发挥自己工作细致的特点,勤学勤练勤请教。在大家的关心和指点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朱建华如今已能在操车台前轻松自如地操动各类程序工作了。
朱建华上“航工桩6”号工作不久发生的一幕,叫他至今难以忘怀。时值12月的一个黄昏,KB80柴油锤的柴油泵出现故障,迟迟不能开锤打桩。因为是下桩后的第一次开锤,桩和锤竖得老高,加上柴油泵在桩锤外侧面,电梯上无法正常拆卸油泵,机舱人员多次拆修都感到力不从心。这时大副主动站出来,要上钩头拆取油泵,并带头系好安全带上钩头,甲板人员分好晃绳。就这样,大副顶托着油泵,机舱人员从两梯迅速拆除了油泵连接管路和螺栓,油泵顺利地拿下来了。此时周围寒风凛冽,在30多米高的架子上,大家的工作热情不减,经过细致的修理装配程序后,大副又亲自带领甲板人员顺利地将油泵安装到位。朱建华说,二航人这种敢打硬仗,苦干加巧干,拼搏奉献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我,在日常工作中,我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做好每件平凡小事。我想,干好每份工作对企业都是一种贡献,对自己也是一种历练。
2006年2月5日,春节刚过,外面下起了大雪,刮着凛冽的寒风,在武钢工业港码头改造工程工地,一大早,朱建华和他的同事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下桩开锤,清脆有力的锤击声和着满天纷飞的大雪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工业港很多节后刚上班的人们不禁驻足观看,监理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天气下还能正常打桩,透过对讲机与测量人员说,“二航人做事真‘狠’”!


2001年,润扬大桥基础施工进入攻坚阶段,北索塔高桩承台双壁钢吊箱就要开始整体吊装了。钢吊箱呈哑玲型,长65米,宽24米,高9米,重达980吨,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吊”。现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罗承斌,1992年毕业的河海大学高才生,曾经参加过湄洲湾码头、军山大桥的建设。由于钢吊箱体积大、重量重、安装精度要求高,因而吊箱的吊装定位难度很大。为确保吊装万无一失,罗承斌和项目领导一起积极参加施工方案的讨论及组织实施的协调,认真研究实施细则,在钢吊箱拼装现场及安装区域仔细检查,指出可能影响钢吊箱吊装下沉的部位,并商讨改进措施,督促改进工艺。9月15日,钢吊箱吊装下沉,罗承斌现场指挥测量人员进行监测和钢吊箱调位,仅用一个白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巨型钢吊箱在大潮期间感潮河段的精确定位,其平面及高程误差均远小于设计要求。
润扬大桥是国内最大跨径的悬索桥,它的许多技术指标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里集中了一大批像罗承斌这样的二航局技术中坚力量,这批人也是中国顶尖桥梁施工技术人才的缩影。当时,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希望用高薪吸引他们加盟。有一家公司找到罗承斌时,他说:二航局承建的都是世界级的大桥,我每天都在接触这些世界顶尖的建桥技术,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来说,这是十分幸运的事情。二航局给了我这样的工作机会,我感到有成就和自豪。
参建军山大桥、润扬大桥的知识积累使罗承斌更加充满激情和自信,他参与了多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并获得了多项科技进步奖。2003年,他又来到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大桥的施工现场,用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忠诚的职业精神继续创造着“世界第一”的神话。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