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文化

shipping culture

文化故事

首页 二航文化文化故事

十一、四海为家二航情

发布时间:2008-05-12阅读次数:
“爸爸是一个不回家的人吗?”“不,不是,你爸爸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因为工作太忙,太忙,回不了家。”这是二航局员工自己创作的配乐朗诵《筑港两地书》中的台词。1996年,局工会慰问演出团在江西信江船闸项目部演出这个节目时,随着台上演员声泪俱下的朗诵,台下上千名观众鸦鹊无声,许多员工都止不住泪流满面。在观众席前排坐着一位三十来岁的汉子,他不时地用手抹去黝黑脸庞上滚落的泪珠。他就是当时负责该工程的项目经理邓逊,二航大家庭中的一员。当听到这由一封普普通通的员工家信改编而成的配乐朗诵时,他想到了自己在武汉的家人,感情的闸门打开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可是,此时他听到的是自己的心声啊!演出结束后,他对演员们说:“《筑港两地书》就像是替我写的。离家4年了,我没回家陪儿子过一个生日。再过几天就是儿子10岁生日,他还盼着我回去呢。可眼下工程正紧,恐怕又让他等空了,我想托你们帮儿子带回一个小礼物。”说着拿出了礼品盒,打开盒盖,只见湛蓝色的水晶玻璃里镶嵌着一个透明的“知了”标本。“知了是我小时候最喜爱的宠物,”他有些腼腆地说,“我想让儿子知道,我很想他。”
是啊,我们有白发苍苍的父母,也有温柔内秀的妻子、憨态可掬的儿女,我们也知道家的温暖、亲情的珍贵。在二航局,每天都在演绎着相同的故事,别离转战,短暂相聚,再次别离。我们生活在二航大家庭中,选择了这个家,就选择忠诚于这个家。“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唐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四海为家”,有一种别样的凄清。在我们二航局的历史中,“四海为家”诠释出了历史的变迁和感人的情怀。
在南征北战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他与她”真实的故事:人人都说他们是挺和谐的一对,在二航局这个大家庭中建立起他们的小家。夫唱妇随,互信互爱,从合安高速公路到合徐高速公路,从南京长江三桥到株洲湘江四桥,相互的理解和关爱,给艰苦的工地生活平添了无限温馨,给单调的工地生活增添了亮丽色彩。
最为心痛的记忆,是2003年南京三桥那个炎热的夏季。突如其来蜂拥而上的渔民,把正在现场组织施工的他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面对抢救过来后仍然虚弱的他,她第一次想到放弃。她知道,企业财产、员工安全需要有人来保护,但为什么非要是他呢?他是她的天,他是她的生命,他要是倒下来,那就是她的天塌了。让别人当救世主去吧,她只要他好好地活着,和她一样做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工作会轻松许多,生活会闲适许多,属于她属于孩子的时间会多许多。他理解她的心情,却给她讲了个故事:一群人上山游玩,突然雨骤风狂,幸得躲进附近的一所空房子里,雨过天晴时方能继续尽兴观景。假如每个人在避过风雨后扬长而去,那房子终有一天会坍塌,后来者再无可遮风蔽雨之地,但假如每个人都能在离开前将房子修葺一番,那房子就可为更多的人遮蔽风雨。她懂了,二航局就是那为他们遮风蔽雨的大厦,只有二航局这个大家庭的枝繁叶茂,兴旺发达,才会有他们这个小家庭的安逸舒适,衣食无忧。作为二航局的一员,不能只是索取,还要讲贡献,要尽其所能地为这座大厦添砖加瓦,这需要他不辞辛劳奋力进取,更需要她充分理解全力支持,需要一代一代二航人的不懈努力!
是啊,正是有了这许多的“他”,“他和她”,四海为家,家在四海,才成就了今日之二航。二航人说得最多的往往只有一句话:“我们来时荒凉一片,我们走时一片繁荣。”这是写实,更多的是一份自豪。
在老航务的眼中,流动、分散、简陋,原本是施工单位的正常情况。从二航局上世纪50年代创建以来,茅席棚伴随着我们走过了近20个春秋,外面大雨,里面小雨,外面大风,里面习习。特别是冬天,凛冽寒风从罅隙中吹进来,用木板挡起,报纸塞住,那风却无孔不入,睡至半夜常常被冻醒;夏天的日子也不好受,酷热难耐,蚊虫叮咬,只能用蒲扇驱赶纳凉。但无论身在何方,工程施工从不落下。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勇立市场潮头的二航局,经营和施工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管理方法也应运而生,员工的收入增加了,住宿条件也大为改善。这个阶段以石棉瓦房为主,它的好处就是冬天可以有效地避风挡雨,夏天也都配备了电扇。可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石棉瓦房的散热性极差,夏季,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室内外的温度相差无几,电风扇几成摆设。而且石棉瓦在风吹雨打后易破损,一破损就往下掉丝,床上只要落上一丁点儿,睡觉就浑身发痒,因此经常浑身是泡。说到这里还有一则趣事。1998年夏季的九景高速公路,一次,来工地慰问的领导要求项目部召集全体员工开会,结果进来清一色的赤膊,长长的头发,吓了领导一跳:“怎么进来这么多陌生人?”经过解释才知道,因为石棉瓦房温度高,员工们都不堪酷热,所以均作了赤膊军,条件艰苦可见一斑。
进入21世纪,石棉瓦房在二航人的工地上渐渐灭迹,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彩钢空调房,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京三桥,目前在建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矗立于院中高高飞扬的是国旗、司旗,展现给外界的是花园式的办公住宅基地,不仅办公室而且每个宿舍都配备了空调,远去的是酷热和寒冷。生活区内种花植草,幽雅的环境使得外人跨进大院亦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员工们在新“家”里努力工作,为自己是二航中的一员倍感自豪。2001年7月,英国克里夫兰桥梁公司总裁托尼先生看完润扬大桥现场后感叹:“我的公司建造了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六位的悬索桥,我到过全球许多工程现场,这个现场是我见过的最洁净的现场。”
在竭力为员工改善条件、创建“家园”的同时,二航局还泽及“大家”,将参与二航建设的劳务队也纳入企业文明创建中来。参战过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SIIB标的劳务队仍记忆犹新,在高高的搅拌站旁,曾矗立着两栋彩钢结构的楼房,四周用造型流畅的栅栏与施工区分开来,美观大方,楼房门前屋后干干净净,看不到一点生活垃圾,走廊里,每个房间的门口摆着自制的鞋架,工作鞋摆放得整整齐齐,房间里是统一规格的双层铁床,日常生活用品井然有序。这是由项目部投资兴建的外来劳务队员工宿舍,占地近1400平方米,前后共投入80余万元。六公司在建工程武汉常青路立交桥工程项目部还为外来务工人员准备了探亲房,配备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工地变成了最温情的港湾。这些做法使广大劳务工人心中增添了一份荣誉感和归属感,他们把项目部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自己看成是二航人的一分子。
在二航局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条件艰苦时,二航人舍小家顾大家,无怨无悔,工程在哪里,二航人就在哪里安家;条件许可时,二航局努力持“家”,尽最大努力改善员工住宿和生活条件,让员工感到家的温暖,将“家”的感觉弄得越来越浓,“家”的模样也更整洁。“今有广厦千万间,大庇二航员工尽开颜。”从茅席棚到今日的花园式住宿区、工作区,这既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展示企业形象的必要,更是二航局把文化的内核凝结于“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和体现劳动者权利的巨大进步,有了它,才有献身二航事业的薪火传人。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