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1999年大年三十,荆州长江大桥项目部的全体员工却像往常任何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一样,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参与钻孔的“河北院”负责人几乎哀求地对项目经理杨志德说:“就让大家下去喝杯酒吧!”杨志德果断地说:“封顶以后可以补大家一个年饭,但今天不行。”当天晚上,杨志德和四公司党委书记顾志香亲自扛着几箱方便面,到工地慰问员工。杨志德指着手中的方便面说:“这是一份特殊的年饭,我对不起大家!”说完逐一向员工真诚地作揖拜年。 为什么在除夕之夜,大家吃顿饭、喝杯酒的时间都没有?这还得从1998年的洪水说起。1998年3月28日,荆州大桥正式开工。6月开始,长江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8月初,项目部后方基地被淹,进水2米多深,生产几乎停顿,原来的施工计划被完全打乱,特大洪水耽搁了40多天的工期。荆州大桥下部结构是季节性施工,如果1999年汛期来临之前不能确保三八洲上的墩身出水、32号主墩封底结束,就要耽误一年的时间。为了把洪水损失的工期抢回来,1999年春节前后正是抢工黄金季节,项目部没有退路,只有争分夺秒地施工。1999年汛期来临之前,当最后一台钻机前脚吊上汽渡,撤离施工现场,洪水后脚就浸过了三八洲工地,时间相差不到30分钟,这还不足员工上下班途中花费的时间,更不用说吃顿饭、喝杯酒了,那顿方便面年夜饭确实吃得值。 在二航人的记忆中,与时间赛跑、向不期而遇的恶劣环境挑战已是家常便饭,在二航人的字典中,也早把顽强拼搏写就。1953年5月4日,二航局正式组建第一个“瓦工青年突击队”,她是武汉市最早的青年突击队之一。这支突击队共12人,年龄最大的不足30岁,最小的仅17岁。第一个突击任务就是武昌三层楼河运学校的教学大楼工程,每天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情况都在黑板上公布,超额30%以上的上榜。当时正值夏天,烈日炎炎,气温高达摄氏40度,为了争创优异成绩,队员们自动起早贪黑地干,中午从来不休息。没有副工配合,他们就自己挑灰、运砖上楼,平均日工作时间12小时以上。要知道当时没有分文加班费,“奖金”这个名词更是闻所未闻。这种拼命精神,急坏了当时的团委书记张鸿才。他赶到工地,强制性命令不准队员们中午干,但大家仍然瞒着他偷偷上阵。 源于这样的优良传统,今日的二航人在云南元江特大桥工地继续谱写着壮丽诗篇。2000年5月,数百名二航人让沉寂许久的红河谷亮起了彻夜不息的灯。这里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是云南有名的“火炉”,摄氏35度以上的高温从早持续到晚,蚊虫、苍蝇肆虐,还有凶猛的眼镜蛇和蜈蚣出没,施工中还要面对元江水情复杂、峡谷骤风、高山泥石流的考验。测量人员在光秃秃的山头上、陡峭的悬崖边,背着十多斤的仪器翻山越岭,一测就是一整天,而且还要时常躲避突如其来的暴风雨。2003年,当泼水节欢快的歌声再次飘过彩云之南时,元江大桥贯通了,它以163米的亚洲第一高桥雄姿巍然屹立于峭壁之上,见证了二航人汗洒红土地的每一个日出日落。 2002年,二航局参建中国水运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二期工程。二航人洞察水域、潮汐、风浪情况,借鉴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术”,风大我退,风小我干,在水陆两重天地中,抓住每一个有效工作日,为品牌而战。陆上分部如雄狮,只用40天就在乱草丛生的瓦砾堆里建成半圆体和连锁块预制场地2万多平方米,还安装了2座每小时生产50立方米混凝土的搅拌站和5台塔吊;同时组织半圆体浇筑技术攻关,使半圆体的预制工效由最初三四天才能预制1个,提高到1天能预制7个。水上分部似蛟龙,用250吨的起重船安装重达200吨的半圆体,在长江口导堤施工中开先河之举;自行设计改造的自升式抛石整平平台船,驯服了狂风恶浪,打通了一直滞后的抛石整平的施工瓶颈,使水上形成了通畅的作业流水线。942个日日夜夜,二航人接受了多达11次台风的洗礼,水上分部现场总调度易金华被监理封号“张学友”,是因为他嗓子像,永远都是那么沙哑,从清晨6点不到直到晚上将近12点,一直守在高频电台旁,用易金华自己的话讲:“习惯了,睡觉也要竖着耳朵……”这样的事在长江口项目不胜枚举,二航人就这样筑起水中长城,工期足足提前了155天。 说起恶劣和艰苦,非西藏莫属。2003年,二航人首次挺进西藏,承建中尼公路曲大段整治改建工程。此处海拔3800米,背靠雅鲁藏布江,面向多座终年不化的雪山,周围基本无人居住。面对昼夜温差大、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干燥、野外风沙大的气候条件,很多人极不适应。有的员工在初来的几天内头晕目眩,无法工作,只能靠吃药打针或抱着氧气袋在床上昏昏大睡;有的员工细嫩的皮肤上起了层层白皮,脱皮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员工不停地流鼻血;有的员工嘴唇乌黑,唇上布满裂纹,疼得连吃饭都困难;有的员工在爬陡坡时经不住风沙的肆虐,在缺氧、呼吸困难的情况下晕倒在施工现场,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二航人跋山涉水进高原,圆满地完成了工程施工任务,为开拓西藏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是2003年,二航人来到江苏南通,参建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辛苦自不必说。刚来的大学毕业生仅用一个月便从“白面书生”变成了“黑炭”;夏天,箱梁温度高达摄氏60度到70度,在上面施工可谓是头顶烈日、脚踏“烙铁”……二航人在此向世界建桥最高水平搏击,必须攻克一系列前沿技术难题,其中北主塔承台的超级异型套箱桩位拼装沉放尤为关键。这个哑铃型套箱长118米、宽51.6米、高18.5米,体积相当于10万吨巨轮的排水量,重达5500吨,而且一改平面底板为“头盔形”,又处于长江大汛、天文大潮期间下沉。二航人迎难而上,局总工程师张鸿、项目部常务副总经理左明昌殚精竭虑,广查中外文献、博采专家高见;副局长兼项目经理刘先鹏顾不上妻子调动、儿子转学和积劳之疾不能就医,始终常驻现场,深入江心调研,制定方略;彭强、高纪兵、段振益等年轻技术干部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白天上江心,夜晚做方案。集项目“诸葛”、能工巧匠之灼见,历时半年,经过6次优化,钢套箱施工方案最终顺利通过19名专家的缜密审查。中国工程院院士不禁赞叹:“二航局善于创新思维,把水工建设技术成功嫁接到桥梁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二航局有一套!”在苏通奋战已越三年,先后突破5项关键施工前沿技术,这是一群在科学拼搏的二航人。 顽强拼搏、默默奉献,是二航人的光荣传统。每个二航人都像一颗螺丝钉,把自己拧在平凡的岗位上,拧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以上只是撷取了二航局50余年征程中的几个画面。试想还有多少这样可敬、可亲的二航人,都内聚“拼搏奉献”的二航价值观,才建起了跨江海、越崇山的座座大桥,才绘就了有如血脉般穿行四方的条条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