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大批优秀人才在二航局的发展中涌现、成长,同时他们又用自身的努力推动着二航局不断前进。 通过大型项目的锤炼使人才脱颖而出,是二航局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202现象”就是最好的注解。从1990年开始,原二公司202施工处先后承建了黄石大桥、武汉长江二桥黄埔路立交桥、江阴大桥等一批大型项目。他们注重在实践中开发人才资源,鼓励年轻人多干事、干大事,支持他们干成事。经过这些大型项目的锻炼,该施工处涌现出了多名局级和公司级领导,成为二航局的一个人才摇篮。 建一项工程,育一批人才,是二航局人才培养的一个理念。上世纪末,二航局承建了有世界影响的江苏润扬长江大桥,经过锤炼,该项目涌现出大批建桥精英,二航局收获了1个局总工,6个处长,8个大项目的经理,5个大项目的总工,几乎全是30岁出头的年轻人,创造出了人才培养的“润扬模式”。 雏凤清于老凤声,大批年轻干部在项目管理中成长为各级领导或者施工管理专家。现任局长王海怀参加过江阴大桥、肇庆大桥、鄂黄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用出色的管理奉献出一座座精美大桥,年仅31岁就成为局长助理,并在34岁时成为二航局历史上最年轻的局长。 胡中超,现任二航局杭州湾大桥III-A合同段副经理兼常务副总工程师,1995年毕业时被分配到当时“中国第一、世界第四”悬索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A标项目部工作;1998年参与“亚洲第一、世界第二”PC斜拉桥——荆州长江公路大桥B、E标施工;2001年参与“中国第一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C1标施工;2003年参与中国第一钢塔斜拉桥——南京第三长江大桥A2标施工;2004年参与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施工。在南京三桥,他主要负责现场施工管理,在他的精心组织下,提前完成了钢护筒沉放,主墩钢套箱安装、沉放、封底以及后续承台施工,辅助墩和过渡墩钻孔灌注桩施工,施工进度在所有标段中遥遥领先。在杭州湾大桥施工中,胡中超采用移动式导向架进行钢护筒沉放,并利用钢护筒作为支撑桩承重,不仅保证整个钢平台在大风、大浪、大流速条件下的整体稳定性,而且保证了钢护筒沉放的精度,节约了施工成本;通过借鉴局技术中心和其他项目部施工经验,他相继攻克了海上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和孔底后压浆施工工艺,为成功完成杭州湾大桥桩基施工提供了保障。“十年磨一剑”,他10年参与了5座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大型桥梁施工,已成长为具有相当造诣的桥梁建设人才。 善打硬仗,敢为人先,是二航局青年人才的普遍特点。二航局工程处副处长、建桥能手吴浩,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曾经任润扬大桥项目部副总工、阳逻大桥项目部总工,在这两座世界级大桥的建设中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创造并刷新了中国建桥史上多项记录。他率领技术人员出色地完成了工程量大、技术含量高、施工风险大的阳逻大桥“神州第一锚”的施工任务,攻克了国内首次采用70米内径圆形地下连续墙逆作内衬工法新工艺、46米超深基坑排水止水降水综合防渗技术、国内最深自凝灰浆防渗墙施工技术、国内首次主塔270吨钢剪刀撑安装新工艺等施工难题,创造了70米巨型基坑变形仅3厘米、桥塔爬模施工最快3天4米等建桥纪录。因业绩显著,他获得中港集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武汉市青年岗位能手”、2005年第五届“武汉市青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 敬业爱岗,吃苦耐劳,是二航局青年人才的一贯作风。五公司经理刘杰经常说:“我们都是年轻人,以后的路还很长,多做点事对自己是一种锻炼,不要怕吃苦。”言语虽然朴实,但一字千金。1998年,他任江西九景高速公路项目副经理,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他在施工现场身先士卒,带头抓生产、保节点、抢工期。2000年,他任军山大桥项目副经理时,在主塔塔身施工中,对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反复论证和优化,从材料的使用到工序的衔接都严格控制;他常驻工地,经常钻入钢筋笼内检查钢筋绑扎情况,检查温控设施布置和避雷系统安装,衣服被钢筋挂破了好几件,仅承台钢筋加工和温控优化就节约成本数十万元;他在主塔上横梁的施工中采用预埋钢筋和螺纹连接的方案,巧妙地解决了大直径预埋钢筋的调直问题,节约了大量资金。2003年,他任武汉阳逻长江大桥项目经理,虽然患肾结石,一阵阵剧痛常使他冷汗直流,但在“神州第一锚”施工过程中,他咬牙坚持在施工一线,鼓励并参与技术创新,体现了一名青年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 纵横捭阖,善于管理,也是二航局人才的一大特征。三公司副经理陶国昌在多年的项目施工中,科学管理,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在他从事施工管理的20多年时间里,经历的项目类型多种多样,涵盖了码头、滑道、桥梁、公路、工民建等等。由他组织实施的项目累计施工产值近10亿元,累计创利税1亿多元,无论大小项目他都保证工程竣工验收为优良,工程项目不亏损;他参与和主持的项目,多次获得江苏省“扬子杯”和交通部优质工程奖。1993年,他在二航局历史上第一个高速公路项目——沪宁高速公路镇江枢纽工程F1标任项目经理,知难而上,带领全体员工边施工、边学习,经过近两年的辛勤工作,奉献了一个精品工程,为二航局赢得了第一个“鲁班奖”。 天生我才必有用。在二航局,各类人才都有发挥才干的空间,苏通大桥项目总部临时党委书记万骏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上世纪90年代末,响应局干部年轻化的号召,他主动从行办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到江苏润扬长江大桥任项目书记。凭着多年从事行政管理的经验,他在项目文化建设中如鱼得水,成为二航局项目书记的一个品牌。项目完工后,二航局承接了苏通大桥,业主点名要他任项目书记。他和项目领导班子一起,探索形成与施工生产、项目管理保持一致的“五力(信念力、制度力、执行力、人格力、创造力)一体”的项目文化。他针对苏通大桥建设四项世界纪录、四个中国第一、四大复杂环境,努力让参建的二航人对大桥建设的历史性、前沿性、艰巨性、风险性这“四项建设特性”都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因势利导,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可视的具体目标,瞄准安全、优质、高效、创新“四项建设目标”,激励员工向江苏和全国人民交“四份世界一流的答卷”——一座标志性大桥、一套管理经验、一批前沿技术成果、一支品牌队伍。他和班子集体选择将“实践‘三个代表’、服务‘两个率先’、雕琢第一大桥”和“建精品大桥、树勤廉形象”作为项目文化建设的指南;凝结出“互动、创新、品质、育人”的项目精神,“严、细、实、恒、琢、敏”的项目作风,“安全是前提、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效益是根本”的建设理念,“技术引领生产、安全保障进度、质量保障效益”的施工组织理念,“雕琢无瑕艺术品”、“从苏通走向世界”的经营理念。文化内核的形成,相应的行为准则,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汇编,局域网、项目管理软件和现场图像监控等现代管理方法,使文化与管理融为一体,在人性化管理中凸现以人为本。两年多来,他和项目班子共同创新的苏通项目文化、党建工作成为实现“现代标志工程、世界前沿技术、精细科学管理、国际品牌队伍”目标的凝聚力所在,使项目党建和文化建设成为苏通大桥的另一个亮点,多次受到指挥部和社会赞许。 项目建设,使二航局的能人志士大显身手,也培养造就了一支作风硬、技术精、忠诚企业、献身二航的人才队伍。在二航局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下,将会有更多的人才在项目建设的实践中成长起来,为二航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