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18日,二航局16楼会议室,“中港二航局团委书记竞选大会”的大红标语高悬墙上,台下前排就座的是局领导和组织部门负责人,后面是来自局总部各部门、各公司的领导和职工代表,会议气氛严肃紧张。台下的评委和代表们脑筋里充满着理性的思维,因为他们今天要为二航局3000名团员青年负责,选出他们的青年领袖。全局20名青年人报名参加了这次局团委书记的角逐,笔试成绩旗鼓相当,而命题演讲则是考验才华和应变能力的关键。
演讲扣人心弦,激烈异常。经过不到三个小时的准备,20位选手围绕着《假如我是局团委书记》的命题发表了充满智慧和青春气息的演讲。来自二公司杭州下沙大桥项目部的测量工程师李成,演讲自然大方,显露出不凡的才华和自信,最终以总分74.45分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此次公开竞聘的大赢家。在完成了相关组织程序后,他走马上任二航局团委书记。
李成平时在项目工作中认真扎实,屡建战功,把下沙大桥项目部的团组织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他能够“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成为全局青年注目的焦点并不偶然,但在全局范围内知道李成的人并不多。年仅27岁的李成能够在局团委书记的任用中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竞聘上岗,向全局展示他的工作业绩和领导才华,是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给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李成在竞聘结束后感慨地说:“感谢二航局给了全局青年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2001年对于刘剑锋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二航局选拔优秀的农民工转为正式员工的激励机制,使他结束了8年的临时工生涯,成为二航局一名正式的技术工人。1993年,高中还没毕业的刘剑锋来到六公司从事电焊工作,18岁就跟着六公司“闯天下”。临时工的身份时常让一些人对他另眼相看,但同时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凭着一股韧劲,他虚心求教,刻苦钻研,逐步从一名临时工成长为一名突出的技术能手。在六公司结构厂1500吨甲板驳的制作、秦皇岛港煤码头四期工程、江阴长江大桥横梁支撑、荆州大桥和天津丹拉大桥挂篮制作安装、鄂黄大桥围堰安装、安庆大桥和苏通大桥钢管拱预制、江苏常熟电厂安装等工程的施工中,都成为焊接岗位上的技术能手和骨干,受到业主和监理的高度评价。
在温州南塘河大桥拱肋施工中,由于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傅也感到棘手。刘剑锋下班后到处查资料,向专家请教,最后摸索出坡口不能开得太小、电弧不能抬高、焊条角度不能太大的操作规律,从而使他所施工的焊缝经超声波探伤检测均一次性合格。
刘剑锋说:我是一个从农村来到二航局的临时工,领导和同事从不把我当临时工看待,我患病时是厂里的领导把我送进医院,我的技术是厂里的师傅手把手的将我教会。我参加工作8年了,无时不感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我要比正式员工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回报我的单位和同事。
从2000年起,六公司就破格提拔刘剑锋担任结构厂电焊班班长。他带领班组成员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为二航局赢得了荣誉。刘剑锋的事迹也得到了二航局的充分肯定,六公司1998年、2001年两次授予他一等功的荣誉和“青年技术能手”的称号,二航局也授予了他局“青年岗位能手”的光荣称号。2002年、2004年,刘剑锋两次被评为“武汉市优秀进城务工青年”。
2005年,四公司株洲项目部常务副经理王永东荣获二航局“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王永东1971年8月出生,1995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港口与航道专业,共产党员,高级工程师。从技术员到工程师,从项目书记到项目经理,王永东在基层项目部默默奉献着。他和同样在工地奔波的妻子,在18个月内完成了结婚、生女两件大事,不是因为他们是追求时尚的“闪婚族”,而是由于施工企业的特点和对工程的责任感使他们无法享受平常人生活的清闲和浪漫。
2000年母亲病重时,王永东回去陪了三天。考虑到项目施工正处在攻坚阶段,王永东还是毅然告别了母亲。但当他刚刚坐上回工地的火车,母亲去世的噩耗传来,他没有再回家。20多个小时的以泪洗面后,他又回到了杭埠河大桥的工地上,把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注入到对工作的热爱中去,使一个预算亏损的项目最终扭亏为赢。
王永东曾经在项目上甘当拼命三郎,为保证工程的正常施工与二十多个歹徒英勇搏斗命悬一线,是一个遇到突发事件时挺身而出的项目领导。十多年来王永东在工程建设中顽强拼搏奉献着,他的行为感动了身边的每一名员工。有付出必有回报,二航局不会忘记每一位默默奉献的杰出员工,2006年,他升任为二航局四公司副经理,对优秀典型的良好回报激励着二航局的每一位员工。
杨志德,在二航局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所干的工程没有一个是不赚钱的,他所经营的项目没有拿不到手的。这位木工出身的汉子,成长为大型国有建筑企业的高层领导,离不开二航局这片激励人才奋进的沃土。
20世纪80年代末,杨志德从一个普通的管理人员成为了施工处的领导,他负责建设的张家港一期、二期码头,结束了张家港市没有万吨级码头的历史,使张家港市与国际现代化大港新家坡港联姻,从一个不知名的江南小镇成长为全国关注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90年代中期,江阴长江大桥项目上马。面对当时中国第一大悬索桥,杨志德带领项目员工精心组织、精细施工。该工程先后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和国际桥梁大会“尤金·菲戈奖”,他本人也获得了“建桥功臣”称号,受到了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
荆州大桥,中国第一个组合式的斜拉桥,杨志德担任大桥施工项目经理,不仅工程干得漂亮,企业和项目员工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回报。
南京长江三桥,中国第一座特大型钢塔桥,其钢塔优美的曲线比肩世界闻名的埃菲尔铁塔。杨志德率领项目员工用26个月建成,刷新了长江建桥纪录,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在举世瞩目的润扬长江大桥的建设中,杨志德和他的项目部仅用2年时间完成了北汊斜拉桥的施工,比合同工期整整提前了一年。2005年,在润扬长江大桥的通车典礼上,他受到吴邦国委员长的接见。
由杨志德任项目经理的特大型桥梁工程还有:安庆长江大桥、株洲湘江四桥、上海—崇明岛越江通道长江大桥。杨志德不仅是二航局的“品牌经理”,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特大型桥梁建设项目经理第一人。全国多个省交通厅表示:只要是杨志德当项目经理,我们放心。
这几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二航局的鲜活人物,他们虽然职务不同,年龄各异,成功的方式也大相径庭,但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二航局发育完善的人才成长通道和激励机制。
奉行以薪酬为主、各种激励机制相配合的二航局,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大胆推行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试点,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系数包干”。1987年,二航局成为我国第一批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的18家试点企业之一,“项目法”施工酝酿出炉。进入21世纪以后,二航局取消了国有企业多年来实行的岗位技能工资制,采用新的岗薪制,员工之间不再论资排辈,并大力推行卓越绩效模式,按照PDCA循环过程控制方法,针对各级经营者、部室负责人、普通员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2005年以来,“宽带薪酬制”又孕育而生,预示着二航局一次更加深刻的分配方式和激励机制的变革。
在薪酬激励的同时,选拔制度也是二航局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选拔人才的公平合理成为最重要的原则。公开招聘、竞争上岗逐渐成为选拔人才的主流渠道,局总部和各公司的中层干部、管理人员都实行绩效考核、竞争上岗。干部选拔重业绩、比贡献、比才干,有才有德的实干家在二航局有着广泛的上升空间。职业生涯设计遍及到每一位员工,每个员工都了解自己的上升通道和培养方向,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发展。与此同时,二航局根据人才不同类型和层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坚持内培和外培、学习和实践、培训和使用、培训和贡献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2006年,全局又选派了40名基层骨干参加工程硕士的培训,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薪酬激励、培训激励、福利激励、事业激励、荣誉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让二航局留住了人才,企业员工充满能动力。二航局,激励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