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文化

shipping culture

文化故事

首页 二航文化文化故事

三十、声名鹊起总有缘

发布时间:2008-05-12阅读次数:

上世纪80年代,刚毕业分配的大中专学生前往二航局报到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走到了二航局总部所在的武汉市黄陂街路口,打听二航局在哪里,得到回答往往是“不知道”。你要是再细问一下,一些市民会告诉你,在离路口仅有100米处的地方有一个什么“局”。顺着一条小巷子走进去不远,你就真能看到一个院子门口挂着“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的招牌。
20年后的今天,一个到二航局报到时曾经问过路的大学毕业生,女儿已经上中学了。有一天,正在看中央电视台新闻的女儿突然大声说:“爸爸、爸爸,你看,你们干的工程又上电视了!”紧接着,女儿仔细地询问:我以后要学什么专业,要有什么本领,才能到二航工作啊?
经过20年,“二航局”这个品牌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工程所在地和企业所在地的新闻热点,声名鹊起,广为人知。
一般人都会认为,企业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和焦点,或多或少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企业宣传活动,或者说是投入了大量广告费做的企业形象宣传,含有炒作的成分。而二航局恰恰没有采用这样的宣传方式。在市场竞争中,二航局勇于“争领先”、“创一流”,通过独具特色的经营和富有成效的管理,不断拓展施工领域,扩大施工区域,在一个个广受国际国内关注的重点工程项目中不断创造辉煌业绩,从而吸引了媒体的眼球。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二航局非常注重培育企业内部通讯报道队伍。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二航局确立了“立足长江,面向沿海,兼顾国外”的经营方针后,为了使其被广大员工所接受,为社会所认可,决定创办企业内部刊物,全面宣传企业在管理、改革、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以达到内部交流信息、外部宣传企业形象的目的。经过认真筹备,1987年底,二航局《长江筑港报》经交通部政治部同意,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正式创刊。
紧接着,依托局报,二航局与社会专业媒体沟通合作,《中国水运报》、《长江开发报》在二航局设立了记者站,《中国交通报》在二航局聘用了特约记者。《二航局成为交通部首批局长(经理)负责制试点单位》、《二航局成为全国首批18家‘鲁布革’试点企业》、《二航局改革国有企业机制,寻求内部“五大市场”发展》、《二航局产值三年内翻两番,1987年突破亿元》等一系列重大新闻见诸报端。这些新闻深刻反映了企业发生的巨大变化,逐渐引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对二航局的关注。
80年代中后期,二航局施工地域由长江沿线向沿海扩展,产品由港口、航道工程向路桥、市政、隧道、船闸工程等领域拓展。
1990年,二航局积极投入到交通部独立承建的第一座长江大桥——黄石大桥的建设中。二航局发挥水上施工设备的优势,将长期积累的水工施工技术和经验移植到桥梁建设中,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大桥6个深水主墩的施工任务。黄石大桥通车仪式后,新华社发出通稿——《二航局成为我国桥梁建设的生力军》。
同时,二航局在我国沿海的一些港口工程建设中,由于采用先进施工技术,创造了惊人的施工速度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新闻点不断涌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二航局走出长江,竞占沿海港口市场》、《广西北海码头建设创造了水工建设的深圳速度》、《温州龙湾码头建设结束了当地没有万吨级码头的历史》、《中国首座格型钢板桩码头——广州新沙万吨级码头建成》等新闻,将二航局转轨变型、拓展新的成长空间的成就,充分展示给全社会。
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二航局一方面锻炼了一批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与社会新闻媒体建立了广泛联系,结交了很多新闻界朋友。同时,二航局还为社会新闻媒体输送了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他们有的成了骨干记者、编辑,有的担任了媒体的领导职务,使媒体与二航局的关系更加密切,为二航局与媒体更深入、更广泛地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二航局相继承揽了长江上的黄石大桥、白沙洲大桥、荆州大桥、军山大桥、鄂黄大桥、安庆大桥、润扬大桥等特大型桥梁项目,还有福建刺桐大桥、云南元江大桥、江苏淮安大桥等项目,特别是当时国内最长的公路桥——温州大桥,中国最大跨度的悬索桥——江阴长江大桥,一下轰动了新闻界,媒体纷至沓来,从新闻事件、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等方面对二航局进行了许许多多的深度报道。《湖北日报》发表了《二航局成为我国桥梁建设的“黑马”》,《中国交通报》刊发了《交通系统的“海军陆战队”》,通过全方位的跟踪报道,将二航局从“建港主力”变成“建桥王牌”的消息传遍全国。
2002年,二航局年轻有为的新一任领导班子继任后,更是奋力开拓市场,不断加强管理,不仅承建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路、港、桥,像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南京长江三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上海—崇明越江通道长江大桥等项目,而且还承建了世界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湾大桥——杭州湾大桥、世界最大跨径钢桁架拱桥——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径单跨钢桁加劲梁悬索桥——贵州坝陵河大桥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桥梁。媒体不仅把角度对准了二航局的产品,而且将视角对准了企业的管理层面:《二航局在新形势下,积极开拓铁路市场》,《二航局狠练内功,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年轻的局长王海怀也成为了媒体竞相报道的新闻人物。
尤其是2006年,武汉市发现全市桥梁产业年产值已达300亿元,国内从事桥梁设计、建筑、制造的知名企业二航局、中铁大桥局、中铁十一局、二公院、铁四院和武船等总部都设在武汉,这引起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传媒和主要涉桥企业联合举办了“武汉担纲中国建桥之都”论坛。接着,建桥产业被列入市委、市政府确认的优势产业。这些都为二航局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对外展示企业形象的舞台。
二航局还注重企业报道的系统性,经常有组织地邀请媒体组团采访报道国家重点工程。我国首座格型钢板桩码头——广州新沙港一期工程在建设高潮期,二航局邀请了国内12家知名新闻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现场观摩采访,发稿20多篇(幅),发表文章近10万字;润扬长江大桥建设期间,有20多家媒体前往二航局项目部采访,进行立体交叉的报道,极大地扩大了二航局的知名度。
在被媒体广泛深入报道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赞誉的基础上,二航局认识到,如果要想使企业改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更上一层楼,媒体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二航局召开了“企业发展战略咨询会”,专门邀请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以及新华社湖北分社、人民日报湖北记者站、经济日报湖北记者站、工人日报湖北记者站、中国青年报湖北记者站等近20家媒体的领导和资深编辑、记者,前来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出谋献策。长江日报总编辑说,我们媒体报道过很多很多企业,还没有参与过企业发展战略的策划,我们为二航局领导的独特眼光而钦佩。
有了与媒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二航局不仅得到了建筑业内的良好评价,整个社会也对二航局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二航局的评价越来越高。如果你再提起二航局,就会有很多人告诉你:“哦,二航局,就是那个中国最有名气的修路架桥建港的企业啊!”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