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项目管理提升

工地上的“质量哨兵”

发布时间:2025-09-18阅读次数: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少一公分都不行!”说这话的是中交二航局国际路港物流服务园区AB地块项目质检部主管夏盛楠。从初入职场的轮岗实习生,到如今独当一面的质检“领头人”,夏盛楠用五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质量管理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2020年,夏盛楠大学毕业进入二航局工作。按照轮岗实习安排,2021年10月,他正式成为项目质检员。那时的他,戴着安全帽穿梭在钢筋水泥之间,手里拿着图纸和检测工具,跟着师傅学习辨别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初到项目部,面对复杂的施工流程和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夏盛楠常常感到手足无措。一天,他跟着师傅检查墙体砌筑质量,师傅随手敲了敲墙面,便指出某处灰缝不饱满。夏盛楠凑过去仔细观察,却没看出明显差别。师傅耐心解释:“灰缝不饱满会影响墙体整体性,现在看着是小问题,后期可能引发墙面开裂,甚至影响结构安全。”  

那天,夏盛楠跟着师傅跑遍了整个施工区域,从钢筋间距到混凝土浇筑厚度,从预埋件位置到管线铺设走向,每一个细节都认真记录、反复核对。当发现一处预埋管线位置偏移,及时联系施工人员调整,避免后续返工麻烦时,夏盛楠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夏盛楠决心每天紧跟师傅学习,将每处检查细节记录下来并反复核对。遇到不确定的问题,先自行对照验收规范初步分析,再向领导和师傅汇报自己的分析结果,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总结各类质量问题的排查技巧。通过“发现问题—跟踪整改—验证结果”,他迅速积累了实操经验。   

2022年初,夏盛楠开始独当一面,正式成了工地上的“质量哨兵”。从进场材料验收时对每一批钢筋、水泥的品牌、规格、检测报告逐一核对,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工地;到日常质量检查中带着图纸穿梭在各个施工面,拿着靠尺、塞尺等工具对墙面平整度、地面标高反复测量;再到专项验收时联合技术、施工等部门对关键工序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夏盛楠都一丝不苟。

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夏盛楠始终坚信“质量管理是提高进度的催化剂”。他说:“很多人觉得抓质量会影响进度,其实不然。如果前期质量没抓好,后期出现问题再返工,不仅会浪费时间和成本,还会影响工程整体推进。只有把质量干好、干优,才能让项目生产再无后患之忧。”

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质量与进度发生冲突的情况。一次,项目进行混凝土浇筑验收,夏盛楠发现部分区域钢筋间距超标,当即要求施工班组停工整改。可施工班组为赶工期,竟想着“边整改边施工”,夏盛楠坚决不同意。到了晚上9点多,他放心不下,特意赶到现场查看,发现问题依旧没有整改,瞬间动了气:“前期质量不达标会导致后期返工,反而耽误更多时间!” 他拿着检测工具守在现场,全程监督施工人员调整钢筋间距,直到凌晨12点,所有问题全部整改合格,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宿舍休息。

夏盛楠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签发局部停工令的经历。当时3号楼正进行基础施工,施工班组在扎柱筋时搭建的架体平台上堆积了大量钢筋。夏盛楠例行检查时,发现架体立杆因承重过大已经弯曲变形,随时可能坍塌。“立刻停工!” 他紧急叫停,当场签发停工令,并立即组织技术、施工部门及分包单位开会,展示架体变形的现场照片并分析安全风险,向大家说明“停工一天是为避免坍塌事故,保障后续进度。今天的‘慢’,是为了明天的‘快’。”最终达成共识,夏盛楠现场监督分包单位重新搭建架体并控制钢筋堆放量。

多年的质量管理工作,让夏盛楠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重点关注事前和事中两个阶段的控制。在事前控制阶段,他会结合质量通病实施细则、质量风险清单和验收规范中的主控项目,对施工工序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逐一分解分析,找出根源并制定控制措施,同时加强三级交底,确保施工人员提前掌握质量要点。事中控制阶段,他以“首件制”为抓手,先组织施工班组进行样板施工,全程旁站监督,及时纠正操作偏差,样板合格后再推广到整体施工,保证后续施工“比样板只优不差”。

不仅如此,为激发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夏盛楠还推行红、黄、绿验收制度,对4个标段、4个班组的同一工序进行横向对比,验收合格的挂“绿牌”、需整改的挂“黄牌”、不合格的挂“红牌”,并将结果在项目部公示。这一制度实施后,各班组形成良性竞争,施工人员主动关注质量细节,基础施工阶段柱筋弯锚长度不达标等问题发生率显著下降,项目整体施工质量明显提升。

由于平时积累了大量的质量检查案例,夏盛楠对验收规范中的主控项目掌握精准,在今年9月建筑公司组织的2025 年度施工技术、质量技能比武决赛中,夏盛楠以质量组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技术能手”。面对荣誉,他表示:“质量管理没有终点,我会继续学习最新行业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优化跟踪机制,推动质量改进,将‘事前事中控制’法分享给大家,用匠心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朱晓)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