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项目管理提升

聚焦狮子洋(8)| 智慧拼装,建设狮子洋大桥主塔的“刚柔脊梁”

发布时间:2025-08-27阅读次数:

一片珠江,浩浩荡荡。桥畔,机械隆隆,车辆穿梭;江上,舟船往来,波光粼粼。站在岸边远眺,一座银色主塔初具雏形,伫立在珠江之上。这便是狮子洋大桥的建设现场,这座采用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刚柔脊梁”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生长,342米的高度将使其成为同类型桥塔中的世界之最。

两年前,用钢板和混凝土“拼积木”,在台风频发的珠江口筑起世界级悬索桥,还只是图纸上的构想。如今,62节钢壳正以毫米级精度层层垒叠,在工程师们的设计下,将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创新设计,为超高桥塔送上“云端快递”

“342米主塔,62节钢壳,怎么把它们安全送到塔顶?”中交二航局狮子洋通道项目生产负责人田飞攥着设计图,在会议室来回踱步。

2023年的冬天,中交二航局设计团队正为狮子洋大桥主塔施工方案绞尽脑汁。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虽能赋予桥塔“刚柔并济”的筋骨,可如何将百吨重的钢壳节段安全吊装至百米高空,成了横亘眼前的难题。

“常规起重机臂展不够,液压爬模又不适用。”办公室内,田飞正在自言自语:“除非……”他突然顿住,想起之前刷到的新闻——“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在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正式启用”。

“就像高空投递快递!”田飞眼睛一亮,“用起重机当‘快递员’,把钢壳一节节‘投递’到塔顶!”彼时,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主塔施工已经接近尾声,通过联系沟通,最终确定了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的吊装方案。

但挑战才刚刚开始,主塔截面尺寸不断变化,每节钢壳重心位置都不同。珠江口的强风更像一名“拆件员”,随时可能对精准对接进行破坏。“必须给钢壳装上稳定可靠的‘调节吊具’。”田飞的话斩钉截铁。“尺寸变化超50厘米用模块化调节,小于50厘米就手动微调。”

此后三个月,技术团队白天泡在施工现场测量数据,晚上在办公室反复验算。厂里的老张师傅拿着不同规格的吊具模型反复调试:“无级调节部分的螺纹强度必须加强,风荷载可不能忽略。”田飞则带着团队一次次模拟吊装路径,调整风速预警阈值。当第一版吊装方案完成时,技术团队倍感兴奋:“这可变吊具就像快递小哥的手臂,每节钢壳都是特制‘包裹’,能在300米高空安全平稳‘签收’!”如今,这台塔式起重机已在狮子洋大桥坚守365天,日均作业超20小时,以稳定的性能将钢壳节段逐节送上高空。

数字定位,钢壳节段拼装用上“3D导航”

桥上,银色主塔笔直伸向天际。桥下,巨型支架密密麻麻排列。如何让每一节钢壳节段“笔直”向上生长?工程师们花了不少心思。

在预制加工厂,不同高度的钢节段整齐排列,4.4米、4.8米、6米三种规格,由内外两层钢壳组合,中间分布着多个直径1.2米的横向及竖向连接件,内部浇筑混凝土提高其承载力量。

“拼接节段多,若不提前解决尺寸误差问题,累积到300多米后将形成巨大安全隐患。”田飞的话让团队倍感责任重大。

“将北斗定位和立体模型相结合,给钢节段装上‘数字眼睛’!”工程部雷林林提议道。但老张师傅却提出质疑:“常规定位只能获取平面数据,高空立体误差怎么解决?三维空间的精度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田飞在图纸上画出八个红点:“在钢节段底面设8个定位装置,组成立体网格!”

接下来的三个月,团队沉浸在研发中,设计图改了一版又一版,而真正的考验则在吊装现场。在T2段钢壳节段吊装作业中,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成功将202吨的钢节段稳稳吊起。“启动数字扫描!”随着田飞一声令下,数字采集设备快速运转,系统迅速算出最佳落点,8个定位装置随即联动调整。“垂直偏差0.1毫米,横向误差0.2毫米!”监测员的声音里带着兴奋,现场瞬间爆发出一阵欢呼。

但难题还未结束。“如何保证提升过程中万无一失?”田飞的问题让大家再次陷入思考。技术人员指着监控大屏:“用智能监测设备!一旦出现高差,系统会自动调整吊点!”在新设备安装调试的那几天,团队成员几乎寸步不离现场。当第一组钢节段在“3D导航”的引导下平稳上升,高差始终控制在毫米级时,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刚柔并济,打造大桥主塔的“韧骨柱”

桥塔缓缓向上延伸,在巨型组合塔旁,工人穿梭往来。站在狮子洋大桥上,仔细看便会发现,已建成的主塔部分,钢壳面与混凝土紧紧“攥”在一起,形成夹芯结构。

七月的珠江口酷热难耐,在狮子洋大桥主塔混凝土实验室现场,新浇筑的混凝土还散发着阵阵热气。雷林林戴着满是灰浆的手套,用力按压钢壳与混凝土的接缝,眉头紧皱:“夹芯结构看着结实,可混凝土性能若不达标,那就是空有骨架。”

实验室里,技术团队已奋战了半月。上百块试块摆满养护室,数据报表铺满了桌面。“C45 混凝土强度不足,标号更高的混凝土又存在水化热太高的问题!”“怎么才能让混凝土又韧又耐热?”项目实验室主任吴阳盯着放大镜下的骨料,突然说:“降低水泥用量,再添加抗裂剂和流改剂!”当第58版配方显示“密实度提升15%”时,C80混凝土终于研制成功。

然而,足尺试验却状况百出。300吨混凝土注入钢壳后,蜂窝状气孔频现。“C80密度大,单孔浇筑根本流不开!”雷林林叫停作业。会议室里,两种浇筑方案争论激烈:“履带式太慢,混凝土会初凝!”“多点位料斗运输量不够!”最终,雷林林提出“八爪鱼浇筑系统”,通过流量阀精准控料。

经过多次模拟推演,改良后的设备成功启用。八道混凝土流均匀注入钢壳,48小时后检测结果显示,钢壳与混凝土紧密度达98%。“这才是能扛住风浪的‘韧骨柱’!”雷林林抚摸着钢壳,难掩激动之情。

从“云端快递”的创新吊装,到“3D导航”的精准定位,再到“韧骨柱”的材料突破,狮子洋大桥的建设者们以智慧与汗水,在珠江之上铸就钢铁混凝土的“刚柔脊梁”,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架起坚实通途。(邹诗卉)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