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如何让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从“表面合规”走向“深层落实”?中交二航局河南周口港(一期)项目管理团队通过“逆向思维”破题,用穿透式管理的较真精神和务实举措,将安全防线筑得更牢更实。
演练不止于“成功”,更重于“复盘”
“除了用吨袋反压处置管涌,还针对不同情况、不同位置的管涌备好方案和材料。”汛期综合演练刚结束,项目管理团队的“逆向复盘”已紧锣密鼓展开。不同于“流程走完即达标”的常规操作,这里的演练从不是“庆功会”,而是实打实的“挑刺会”。
按应急方案,人员落水救援、堤坝管涌封堵等环节顺利完成,但团队紧盯“漏洞”不放:与当地应急办通讯存在30秒延迟,救生设备投放偏差2米,备用沙袋仅够支撑6小时……“演练的价值,就是把‘可能发生的失败’提前演出来。”项目负责人李辉的话掷地有声。
随后两个月,无人机救生填补人工救援盲区,重新规划的撤离路线避开3处低洼地带等优化措施落地见效。这种“从成功中找不足”的逆向逻辑,让应急体系在“自我否定”中持续升级,真正做到“练为战,不为看”。
检查不盯“亮点”,专找“盲区”
“快下班了,个别工友总喜欢摘了安全帽纳凉或躲起来抽烟,咱们再去转一圈。”项目党支部书记赵剑峰带班时,总选在工人“即将收工、思想松懈”的节点突击检查。这正是他们“逆向检查法”的缩影:不看作业队伍“精心准备”的合规区域,专盯“习以为常”的隐患角落;不满足“设备合格”的基础要求,更较真“人员习惯”里的潜在风险。
“细节里藏着生死线。”这是项目团队的共识。质检员彭伟伟爬3米高的钢筋笼检查,必系好防坠器——“再矮也是高空,马虎不得”;起重吊装的挂钩和钢绳,专职安全员每天重新检查,确认无起毛、已拧紧锁死才允许作业——“双重验收”防的就是“差不多就行”的侥幸。
如今,工人们都知道这个项目在安全检查中特别爱“专挑刺”,但这份看似“不近人情”的严格,恰恰是对生命最厚重的守护。
文化不止于“制度”,更在于“人心”
“老爸,你要是不把安全帽戴好,我下次就不让妈妈给你寄爱吃的腌菜了!”电焊工赵玉龙的女儿在视频里“放狠话”,这源于她在项目VR安全体验馆的一次体验——亲眼看到“不规范操作引发事故”的模拟场景后,小姑娘成了家里的“安全监督员”。
项目部创新推出“家属助安”行动,用“逆向情感联结”打破“单向说教”的局限。谈及安全文化培育,项目部安全总监朱家欢笑着说:“让家属走进工地、体验风险,把‘企业要求’变成‘家庭牵挂’。”再配合“安全积分制”“每月安全之星评选”等举措,“要我安全”的被动服从,渐渐化作“我要安全”的主动追求。
“现在干活前,脑子里先过一遍‘安全规程’,不是怕罚款,是怕对不起家人。”赵玉龙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当安全意识融入日常、刻进心里,防线便从“外部约束”变为“内在自觉”。
两年多来,项目部和员工多次被上级单位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优秀个人,通过了河南省双重预防体系验收,还被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授予“2025年度安全文明工地”。
从应急演练的“复盘深挖”到安全检查的“惯性破除”,再到意识培育的“情感赋能”,周口港项目的实践证明:逆向思维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以生命为重”的责任担当。
而安全管理的升华,不在口号多响,而在每一个隐患都被提前盯上,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地生根。这启示我们,唯有跳出思维定式、狠抓细节落实,才能让安全真正成为项目建设的“压舱石”,为发展托底,为生命护航。(褚 刚 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