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杨小浪,他正被4、5个通讯员“包围”,身上的蓝色工作服肩膀处有些褪色,脸色黑亮。在中交二航局狮子洋通道T8合同段项目驻地,这个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浪哥”的中年汉子,成了炙手可热的采访对象。
杨小浪是狮子洋大桥西索塔工区现场总监,项目近期完成的几个关键节点——西索塔2.4万方大方量承台浇筑、208吨横梁节段毫米级精准吊装,都少不了他这个现场协调能手的身影,成了众人眼中最该“挖宝”的采访对象。“第一次面对这么多通讯员,还是有点紧张的。”杨小浪坦言。
可当话题转到施工管控的细节,他眼里的紧张便化作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从容。“没啥特别的,”他操着略带乡音的普通话,语速不自觉放慢,“就是多在现场转,多留心细节,这些都成习惯了。”这份松弛,藏着二十八年筑桥路上的千锤百炼。
2018年,中交二航局为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新设置了现场总监岗位管理序列,旨在建立一支满足施工现场需要的项目现场总监队伍。这岗位看重的,是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灵活的协调应变能力。赶上了这波变革,杨小浪开始担任一级项目现场总监。在工地上学到的知识,弥补了他在学校学习的不足,用他的话说,这叫“赶上了好时候”。其实,如今的老师傅,也差点离开建筑行业。
1996年,还未满20岁的杨小浪来到江阴长江大桥项目工地干杂工。“当时觉得有个活儿干就行,先学点东西。”杨小浪说,“工长安排干啥就干啥,主要都是些力气活和跑腿活。”彼时的建筑行业,装配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对人工需求量大。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杨小浪,在现场跟着几个年纪大的工人干活。他们干活,他就跟着学,他们休息,他也停下休息。工地上进度不等人,眼看杨小浪跟几个老工人有些懒散,协作队伍负责人辞退了他们。
就在收拾行李盘算去路时,宿舍旁的生活垃圾场突然浓烟滚滚——火苗正往对面的林区窜。“当时啥也没想,抄起桶盆就冲上去了。”杨小浪记得清楚,十几个人接力送水,十多分钟才把火扑灭。还没缓过劲,工长拍了拍他的肩膀:“东西别收了,明天跟起重机学技术去。”
吃过亏的杨小浪变了,自此,现场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成了他的老师,他边干边看,边看边学。起重机是特种设备,按规定需要持证上岗。跟着工友积累了两三年的现场经验,杨小浪自学考取了起重机指挥证,从杂工升级成了起重工。1999年,杨小浪转战武汉白沙洲大桥。在这里,他开始带起了自己的起重小班组,两三个人一起负责一台起重机。也是那个时候,他明白了,对现场的管控可不止“发号施令”而已。施工现场就像个精密仪器,工序一环扣一环,需要有序地调配和衔接,才能让工人既不窝工,材料又不浪费。同时,还得对工人的安全负责,对施工的质量负责。看着这两三个人的小团队,杨小浪肩上的担子有了具象的重量。
随后20余年的时间里,杨小浪一直在建桥,先后经历了重庆朝天门大桥、厦漳跨海大桥、珠海横琴二桥、珠海洪鹤大桥等5座拥有“全球之最”“全国之最”头衔的桥梁。杨小浪也从最初的杂工、起重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项目现场总监。
2023年12月,杨小浪来到狮子洋通道T8合同段项目。这座主跨2180米的双层钢桁悬索桥,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同时拥有主跨跨径、索塔塔高、锚碇基础、主缆规模、车道数量五项世界第一。他负责西索塔工区,又一项重任落在他的肩头。
“3月15日,第一块横梁合龙块精准下放,这个过程顺利吗?当时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通讯员继续追问。“合龙很顺利,没什么问题。”这次,杨小浪的回答中除了平静,更多了几分从容自信,“前期工作很充足,从第一段拼接开始就为合龙做准备,每一片都调整到最小误差,给下一段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到合龙段就十拿九稳了。”其实,在这百吨级节段又稳又准顺利吊装的背后,除了精准定位技术的加持,现场指令的准确传达和调度,杨小浪便是那个举重若轻的关键因素。
从工人堆里成长起来的他,最懂“抓住工人就抓住现场”。引桥墩柱钢筋焊接时,按要求得用器械卡距,老焊工老刘犯了难:“工期这么紧,又卡又焊不是变慢了?”杨小浪蹲在工地上观察了3天,拿着卡尺演示:“你看,卡这里能一次性对齐三四个点,试试?”老刘照做后直点头:“还真快了!”
“我闲不住,就喜欢到处走到处看。”杨小浪说,“现场教给我的,都是实干。”
最近,项目正在进行大桥西索塔T24节段浇筑。为了保证进度,杨小浪和同事采取半个月轮换一次早晚班的形式保障现场。晚上6点,杨小浪上岗开始了当天的混凝土浇筑。白天没“挖”到“宝贝”的通讯员正在了解C80混凝土控温技术,“第一车卸完啦,后面的车子没跟上呀。”杨小浪盯着料斗装料进度,通过对讲机联系搅拌站。“来了来了。”对讲机那头答复。通讯员见缝插针,继续提问“挖料”。杨小浪看了看表说:“泵车没跟上,影响温度,混凝土温度高了要不得,不然前面这一车浪费了。我先过去看一哈。”说完,身影渐渐消失在珠江口傍晚的暮色中。
通讯员一路“追访”,总想问出点“惊天动地的秘诀”。可跟着杨小浪转了近两天才发现:所谓“宝贝”,藏在他灭火时的果断里,藏在考证书时的韧劲里,藏在跟工人较真卡距的耐心里,藏在盯着混凝土温度的专注里。
“遇到困难就解决,自己想不出就大家一起想,总能过去的。”经历过多个“之最”工程,杨小浪练就了处变不惊的心态。
一生择一事,步步皆修行。这“浪”舞狮子洋的行者,用二十八年的脚印证明:所谓“干一行精一行”,不过是把每一件小事做透,把每一个难关闯过。而这,正是最动人的答案。(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