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哥早!”耳畔传来工友们热情招呼。
这位身材干瘦,皮肤黝黑,被工友们称为狮子洋“豹子头”的廖林冲,正以钢筋混凝土为笔墨,在珠江口的惊涛波浪间书写着新的江湖传奇。
第一回:巴渝林冲得诨名
2011年的盛夏,刚入职不久的技术员廖林冲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汗水早已浸透了他的工装。趁着难得的空闲,他和另一位实习生躲进了装有空调的办公室,沉浸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连项目负责人王可仲走到身边都未曾察觉。
“工作都完成了?”头顶突然传来声音。
“早就做完了。”廖林冲头也不抬地回答。初来乍到的他,还以为是哪个同事过来闲聊。
“你叫什么名字?”
“廖林冲,”年轻人这才抬起头,露出一个自信的笑容,“广字头的廖,水浒中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
“好,从明天开始,你和你的队友负责西引桥。”中年人说完便转身离去,留下两脸茫然。
第二天清晨,当工程部长宣布工作安排时,廖林冲才恍然大悟——原来昨天那位不苟言笑的中年男子,竟是项目负责人。这个意外的相遇,成为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
后来,这两名初出茅庐的技术员就这样独自负责起西引桥的建设。那时候,施工现场条件之艰苦远超想象,没有通勤车,没有对讲机,廖林冲不仅要负责现场的技术指导,还要协调材料运输、解决突发问题,整天忙得像陀螺一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廖林冲硬是把这项艰巨的任务扛了下来。几个月下来,他虽然晒得皮肤黝黑,人也瘦了一大圈,但西引桥的建设始终稳步推进,质量也无可挑剔。
工友们看在眼里,敬在心里,都亲切地称他为“豹哥”。这个诨名不仅是对他工作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那股敢打敢拼精神的赞扬。这个称呼在工地越传越响,后来连业主代表来项目调研时都会提到:“听说你们这儿有个‘豹哥’?”
第二回:志行珠江争朝夕
转眼间,廖林冲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待了近11年,先后参建了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等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如今,他要以“豹子头”的新身份——狮子洋通道项目负责人,开启湾区发展大动脉建设新篇章。
自项目开工以来,廖林冲无数次走过狮子洋通道项目附近的土地、池塘,他知道珠江哪里水最深,哪段河道最湍急。同样,他也清楚知道项目施工管理的“五难”:一难在规模——“跨度长”“索塔高”“主缆直径大”“车道多”;二难在复杂——夏秋季面临强台风袭击,项目位于锚地、航道繁忙区域,建设环境复杂;三难在创新——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如C80海工混凝土国内首创应用;四难在风险——如超高空、水上作业的安全控制;五难在标准——如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承台施工、组合塔大尺寸钢壳高精度吊装等难题。
面对“难”,他倍感压力。可压力就是动力,每一道工序、每一次实践都能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在那么多新知识面前,从零开始学习一点都不为过”,廖林冲从概念查起,上网挖资料、看论文,了解各项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情况。每当遇到难题,廖林冲也会召集项目技术骨干进行研究探讨。一群人常常讨论到凌晨一两点,大家积极地寻找问题的根源,集思广益确定最终解决方案。“在我们团队里,大家就像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将各显神通,所有问题都将不是问题。”廖林冲笑道。“那还得是豹哥带得好啊!”旁边的工友笑着接话。
第三回:林冲督工战昼夜
廖林冲不爱坐办公室,偏爱“泡”工地。从施工组织、方案优化,到平台清污,现场布置的大小问题他都操心,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待在工地上。项目上的人都知道,找“豹哥”,上工地去!
“我刚在平台上捡到了烟头!”“最佳拍照打卡点找到了吗?”这不,廖林冲又在周例会上发火了。他深知,“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烟头可能会引发一场事故,一个打卡点会增强参观者体验感。看似琐碎的小事,都将成为项目文明施工、展现企业形象的重要部分。”
对于每一个施工环节怎么做出来的,这一块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的质量控制有什么难点,廖林冲习惯到现场多走多看,全面掌握动态。
他钻进钢筋笼狭小的空间,爬上百米主塔,守在钢横梁吊装现场,汛期前后的部署安排,春节期间与建设者们一起坚守……每一个工点, 每一处结构物上都有他的身影。他就像一头豹子一样敏捷地爬上爬下、来回奔波。
狮子洋大桥西索塔桩基灌注砼时,廖林冲几乎是没日没夜守在现场。主桥采用66根钻孔灌注桩作为塔柱基础,大直径嵌岩桩施工技术难度大、质量控制要求高,且夹砂质泥岩易导致旋挖钻糊钻。此外,要在紧张的工期内完成桩基施工,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更好地推进施工进度,廖林冲先后开了不少于5次专项会议,与团队一同研发泥浆性能自动检测、导管埋深检测等智能化装置,并搭建桩基施工数字孪生平台,实时集成旋挖钻、履带吊等关键设备及智能化模块数据,确保了桩基施工可视化管控,最终在99天内完成桩基施工,实现了100%I类桩目标。
当晨曦为桥塔镀金,当霓虹在焊缝流淌,狮子洋“豹子头”又走向新一天的工地。“豹子头”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只不过梁山泊变成了超级工程,朴刀换成了智控中心,而“替天行道”的大旗上,如今写着“铸造百年工程”。(蒋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