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中交二航局作为铁路系统外企业,率先挺进铁路建设市场,先后参建了合武铁路、京沪高铁、哈大高铁、沪杭高铁等一大批重大铁路工程,成功跻身铁路建设主力军行列。
20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中交二航局在铁路建设的实践中持续发力、不断迭代,承建铁路单线里程超过1800公里,联通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沿线群众。
踏上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一场场改写交通格局、推动区域发展的建设故事正在激情上演,每一处施工现场都震撼着人心。雄忻高铁,宛如一条银白巨龙,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开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
这是一条连接河北省雄安新区与山西省忻州市的高速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中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交二航局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6标项目是雄忻高铁大线的组成部分,位于雄安新区起步区,线路全长5.43公里,包含铁路和市政两大部分,涉及铁路、市政、桥梁等18类专业内容,在建设时序、工期安排、资源配置、施工工法等一体化施工组织设计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开局:全面复盘锚定新程
时间拨回2年前,3月的北方,仍留有冬的余温。
河北保定,容城宾馆。一间小小的房间,挤满了七八个人,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总监、架子队和作业班组人员在这里齐聚。
目的只有一个:复盘。
这些人中,多是2018年一道参与京雄城际铁路建设的战友。京雄城际铁路是世界首条全线系统应用BIM技术的智能高铁,形成了智能梁场、钢筋自动化加工、巨型梁高精度转体、当时国内最长明挖隧道等系列成果,成为中国高铁的“智慧名片”。
于他们而言,当年的战绩已成过去,当务之急是全面复盘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优化调整。
项目负责人杨海生让作业班组人员先发言,他知道,让操作人员把实际遇到的难题摆出来最直接有效。
一名产业工人提出,“止水带与钢筋碰撞处的施工很有难度,需要改进!”“浇筑隧道的移动工厂还有不少痛点,比如效率、质量等,都可以再提升。”“横跨基坑的既有道路不能成了施工的断点,要保证作业的连续性。”
项目技术负责人吴晓龙飞速敲击键盘,仔细记录下这些提前预见的“坑”。
杨海生拿着图纸,指着基坑两边的作业平台说道:“设计宽只有5米,太窄了,很可能会堵车,不安全。不如把两边的作业平台直接改到一边,整体10米,既不算改变原有设计,也能优化通行效率。”
项目团队决定首先形成问题清单,一个问题可列出3到4个解决方案,先取最符合项目部需求的那一项,综合考虑再研讨确定。
2个月来,每晚的7点到12点,这样的会议天天布阵。
正是基于这般全面梳理和细致分析,项目团队也更有了底气。他们要在明挖隧道施工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具备与铁路系统单位“掰手腕”的能力,实现在雄安新区树二航品牌的总体目标。
开发:时间空间与人的配合
重策划、谋布局,是前期筹备的核心。整体来说,则是围绕时间、空间和人的一场精心谋划。
时间管理,需要工期计划和工序转换的完美配合。从计划编制、过程监督、动态优化、激励约束这几个维度来看,项目团队交出了他们的答案。每日进度通报,每周结合无人机航拍巡检分析,每月召开全员生产调度会总结复盘,成为他们一开始就定下的工作模式。
在关键工序转换上,他们做到了快、准、狠。在前期钢筋、混凝土因用地原因无法供应的情况下,项目团队迅速调整工序,优先施工止水帷幕;抢抓前期机械施工,以前期机械设备的高效率为后期劳务施工节省时间,70天完成6800根桩,最高峰单日完成177根桩;在2024年汛期来临前完成所有仰拱施工,完成基底封闭,确保汛期安全,减少降水成本……
回到空间布局来看,在临建场站布局上,他们实现了驻地、钢筋厂、堆土场选址和钢筋厂面积、布局优化。比如,将原有规划的堆土场分割成多个小堆土场,沿线路两侧就近布置,实现所有基坑土方运距缩短至1公里以内,大幅降低了土方施工成本。
在前期测算中,项目团队了解到本项目钢支撑约3万吨,便第一时间建立钢支撑架设动态台账制度,准确计量每根钢支撑安拆时间,由队伍每日签认,防止扯皮;同时与设计沟通,经计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前拆除第三道钢支撑,尽早回填,减少钢支撑租赁成本。
同时,他们根据标段水位情况,将降水井由设计的12米间距优化为15至18米间距,减少降水井施工费;抢抓仰拱施工,尽早封闭降水井,减少抽水台班费。
他们还将放坡段平台降低5米,缩短吊装半径,减小吊车吨位,大大降低吊装成本。
当然,一张蓝图绘到底,并不意味着现场管理一成不变,尤其是围绕人的管理。
拿现场工区划分来说,并不是从头到尾4个工区贯穿始终,而是跟着现场的施工内容进行弹性调整。
每个阶段工序的变化,意味着每个人做的事情也有变化。干隧道的人可能会调到市政,人员需要持续地来回学习。
对应到项目本身,项目建设是四网融合、路地合作、一体建设,涉及铁路、市政、房建、道路、水利、桥梁等18类专业内容,多行业一体化同步设计、管理、施工,接口繁杂,交叉作业,施工组织难度大。
对很多员工来说,不少业务内容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学习。不懂技术的人,管不好项目;只懂管理,安全质量便不可控。杨海生始终强调,先要想自己什么不会,先苦才能后甜。
吴晓龙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他带领工程部技术人员编制出数十份可操作“傻瓜式”清单,他称之为“施工明白纸”。简言之,就是在方案和交底的基础上,针对每道工序梳理技术质量控制要点清单,再结合图文并茂的关键要点汇编成册,发放给每一位技术管理人员,提升全员对方案的理解深度。
翻开现场作业人员的背包,几乎都能掏出十几本“学霸”吴晓龙整理的作业笔记,像《技术质量控制要点手册》《明挖法隧道衬砌施工工艺标准化》《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使用》都是被他们翻阅次数较多的手册。
他还梳理提炼现场技术员的日常必需工作,编制成工作清单,督促他们逐条落实,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每周五的集中办公,是这群年轻技术员最忐忑的时段,项目负责人杨海生经常在技术质量归口领导讲完课后,提问在场学员,课堂的紧张感让他们仿佛穿回学生时代。
正是这样的长期坚持,项目部培养了很多像朱海龙、张连、黄伟强、肖国祥、赵磊这些成长迅速、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管理人员。
开花:项目成果获外宾点赞
长久以来的努力,如今已看到了结果。2023年6月19日,项目正式开工,至当年年底,便完成产值超7亿元,最多一个月完成产值超2亿元。
5.43公里的隧道衬砌,2024年3月开始施工,9个月时间便全部收官。2024年9月,项目迎来刚果(金)外宾参观团。过程中,外宾一行对项目部的标准化、智能化施工给予高度评价,感叹这就是“中国智造”和“中国速度”。
不仅如此,项目部构建的高铁明挖隧道工厂化建造新模式,通过技术和装备革新,提高了作业效率和隧道品质。依托移动工厂打造的项目迎检点,入选由国铁集团工管中心组织的全路观摩会现场观摩点,该课题已获国铁集团、河北省、雄安新区科技立项。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以基层作业班组和工人为管理核心,以管理网格化、履职清单化、检查定量化为管理手段,对施工现场实施全员、全过程、全覆盖、全方位的穿透式管理,实施网格员跟班作业,着力解决了管理层与作业层“两张皮”、方案制定与现场实施“两张皮”、管业务与管安全“两张皮”、管生产与管安全“两张皮”等问题。国铁集团穿透式管理调研报告已由该项目牵头完成,中交二航局牵头编制的实施手册也完成发表。
项目部累计参与信用评价3次,评价等级均为前三,获9张绿牌、14封感谢信,成为2023年度河北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
用杨海生的话来说,2023年和2024年都是在现实和回忆中度过的,进度就是时间线的轴。
既要破局争先,也要顺利收官。
“在管理中,要把自己下沉2级去管理,常务副经理得把自己当成技术员才行。”杨海生说,“人要有预判性,要提前先自己折腾自己,这个是自控的过程,当被别人折腾的时候,指令就多了,要把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事实上,在这个项目,团队超前做了很多事。在业主对现场文明施工提出更高要求前,项目部已经在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身。在现场的项目负责人,从来不是背着手高谈阔论,而是弯着腰俯下身子,认真捡起不该留在现场的垃圾。在杨海生看来,永远不缺发号施令的人,缺的是具体做事的人,工程现场就是自己的家,该打扫就应该打扫。
在产业工人宿舍区,不难发现,项目经理和书记的电话贴在醒目的位置。没有热水,工友一个电话就可以打给项目经理,请他帮忙解决。“项目的事不分大小,没有孰轻孰重,凡是力所能及的,我一定会全力办好。”杨海生一直以来都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交通强国的征途上,千千万万交通建设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流动的中国”尽显澎湃活力。
斗转星移,在交通运输领域,变的是技术与装备,不变的是不断探索、始终追求卓越的初心。
从“有没有”到“够不够”再到“好不好”,背后无数二航人扎入工程一线,助力中国从交通大国昂首迈向交通强国。(周璇)